第7部分(第1/4 页)
开战时刻,法军已等得不耐烦了。但是,英军主帅听了罗亨利的理由,不愿急于从事,生怕置尚在中方防线后面的人的生命于危险之中。孟托邦将军不赞同这种看法,相反认为救出这些人的最好办法是“给敌人来个措手不及”。柯利诺也持同样意见:“英军主帅太固执。已经等过了。还要等什么?”根据发生的事件,姆吉神甫后来指出,法军将领说得对。在他看来,炮兵朝通州轰击,骑兵接着冲锋,定能救出被扣的人质……。如今,这种意见已为大多数英国史学家认同。
可格兰特将军并不太担心。他还在希望巴夏礼能见到清廷钦差大使,向他们讲理。他相信巴夏礼,相信其非凡的毅力、惊人的坚韧不拔和以理服人的观念。额尔金不是说过他“一个人就顶一支军队”!
第十二章 俘酋危机(6)
然而,发动攻击时刻终于到来。英法联军只有四千人马对抗两万五千清兵。僧格林沁统帅的步骑在数量上占优势,结成数公里的大半弧形圈,想要包围英法联军,使之成为易击的猎物。清廷总兵起码希望如此。
米启尔少将率师从左侧顶住清军整个骑兵大队。一时间,本茨曼上校指挥的法军炮兵陷入危境;英军范纳骑兵队于是前去救援,这使卡特利中尉后来获得法国荣誉军团勋章。英法联军成功切断清军防线,将其分成两半。英制阿姆斯特朗重炮和法制有膛线山炮齐鸣,猛轰敌营,普罗宾和范纳率领印度骑兵出击,所向披靡。联军占据大片战场,连同陈设完好的营地,架棉帐篷,炊具齐全。同时缴获五十余门炮,烧毁大量火药;俘虏一千五百名清兵。
布瓦西厄少尉描述当时的情形。已是下午两点钟。“我们早就起床。四点半上战场,现已十来个小时了,胃里除出发时喝的一点咖啡啥也没有。再说,天闷热得很,每人身上还背着六天的干粮”。埃里松认为,“也许从未有过一支人马何其少且已疲乏不堪的部队,如此静静地调动部署,并充分表现出士兵的两大素质:听从指挥,勇敢无比”。
柯利诺指出,联军尽管人马处于劣势,但两军对垒——真正的交战,最后大获全胜,即夺取大沽要塞之后的又一次胜利。当然,就军事而言,当天还不是决定性的。
法军为北非轻骑兵中尉达马斯伯爵的死亡而悲痛。这是一位英俊而有骑士风度的军官,名门望族之后,复辟时期外交大臣之子。在北非骑兵冲锋时,他不幸被一个姑息的炮手开枪打穿腹部。孟托邦将军对失去这个年轻有为的军官甚感痛心。他早在非洲结识了达马斯,也与其父很熟;“这位曾为国增光的老者”,行前亲自将儿子托付给他。
白天过去了,很多人仍无消息。法军方面有格朗尚中校,杜比军需助理和杜吕克神甫等。美理登后来致书明嵇孚主教,言及恶运及其同胞的不谨慎,认为他们“光多贪睡两小时”,尤其是杜吕克神甫,“要是他们跟我一起走,不就得救了嘛”。至于洛图尔,更是极为不慎,竟先于部队独自而行。据孟托邦将军解释,洛图尔很想住到一户居民家,硬是强行把人家哄走;战斗未打响,谁也不敢和他说什么。可是,中国人得知已向其他联军军官下手,便将他和随行士兵都抓起来。
英军方面,最担心的是巴夏礼,中国人恨死他。还有罗亨利、诺曼、安德森和布拉巴宗及《泰晤士报》记者鲍拜;另有龙骑兵菲普和十九名锡克兵。
葛罗男爵在日记中提到两位中国神甫寄给他一份关于英法谈判者及随同人员被扣的报告。两神甫称,可能是兵部尚书穆荫建议在离开通州时将他们扣留,而命令则系怡亲王所下。大概因巴夏礼言行放肆,怡亲王大怒。当时双方商谈气氛紧张,巴夏礼气急败坏,竟然将桌子掀翻,把陈设的瓷器砸个粉碎……。面对中方无动于衷,一向冷静的巴夏礼岂能就这样退让!
9月18日那天应用黑色石笔标出。之所以如此,并非因当天所打的仗,而在于英法双方三十多人失踪,有军人、外交官和文职人员等。从那时起,联军不断思念失踪者的命运。焦急不安变得恐慌不已,愤怒转为顽念。他们究竟怎么样了?中国人如此对待免战白旗保护下通行的军人和外交官,很快英法联军忿忿不平。在所有文明国家,不是有谈判者人身不受侵犯的规则吗?对方没有诚意,阴险奸诈,背信弃义等词语,不断在英法联军的口中或笔下出现,用以痛斥这种“可恶的行径”。
联军失踪者从此成为人质的命运,对后来的征战起着决定性影响。结局将很严重、惨重。
和谈,当然已中断。新的交战在即,将是决定性之战。埃里松甚至流露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