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第1/4 页)
在这两个想象(手术问题和提拔问题)中,结果的差异其实隐藏在个体的自我意象里。这种差异在他们的脸上或履历表中看不见。
如果一个人已经有了不安全感,已经怀有受损的自我意象,而且不得已要通过纯粹的意志力、拿出最佳工作表现,那么此人一旦得到提升,对新岗位的认识只不过是认为“雪上加霜”,而不会将其视为一次绝好的机遇。
重新调整的魔力——你可以采用许多办法使自己摆脱不安全感的困扰,以便出现任何机遇都能作为进步的阶梯。方法之一就是理智地分析形势、琢磨其他相关人、反思你自己。另一种方法就是对自我意象进行确证和强化,包括角色扮演(此时需要在你的“精神影院”恰当地进行)、赋予自动成功机制以新的研究任务,以便它能为你提供所需的想法和方案。再有一种方法就是马上调整视野,将眼光盯在新的适合的目标上。
以下这个例子能解释为什么重新调整法如此重要。
纽约的一位著名体育新闻记者曾为我提供了以下这个例子:
假设有两个非常成功的大学足球教练,他们在美国0国家足球联盟的教练员队伍中名头很响。事实上,他们后来都得到了提拔,到了全新的岗位,面临着高层次竞争。我们体育记者立即开始质疑他们的能力在这一层次上行不行,甚至写文章说“彼得原理”在他们身上会否应验。最后,他们中的一位教练继续回到大学执教,像一条垂头丧气、夹着尾巴的小狗,而另一位教练则带领自己的队伍获得冠军,捧起了“超级碗”。
当然,这中间存在一些可变因素,比如能力、所在分区对手的强悍程度、日程安排等等。但是,最大的变数是两位教练对新岗位的实际反应。两个人都期望能有这样一个晋升到美国足球联盟工作的机会,但是,一个人把这种机会看成“我终于实现了”的目标。于是,他开始表现得像一个新加冕的国王,用一意孤行甚至言过其实的行为,来隐藏自己的不安全感和自我怀疑。他很快便和媒体中我们这些记者、球员以及其他教练建立了对立关系。他的球员们从报纸的报道中可以看出他那如履薄冰的感觉,但都没有作出反应。没过多久他便受到极大的打击。从此,他的不安全感变成了对失败的恐惧,他的沮丧变成了好斗和攻击,他由此无法充分展示自己的指导技能。另一位新提升的教练则采取了一种截然不同的方式。对他来说,晋升到这一教练岗位只不过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又向前迈了一步。他马上将精力集中于一套全新的目标上,这些目标从组织一个世界一流的管理班子,到提高队伍的士气、开发团队中尚未展示出的才华、在随后两个赛季再捧起“超级碗”。他的所有精力都凝聚在一起。他的目标就像灯塔一样照亮了他,使他不会触礁或搁浅。于是,别人对他的反应与前一位不同,他也取得了不同的结果。
我的体育记者朋友分析了这两种情况,将其归结为心理控制的作用。由于人具有目标追寻功能,因此,只有当个体朝着某个目标前进时,才能充分地实现自我价值。还记得我们在前一章把这种情况比喻成骑自行车吗?只有向前骑或者追求某个目标时,我们才能保持平衡、镇定和安全感。如果你自认为已经达到了目标,你就会变得静止下来,就会失去前进时才有的安全感和平衡状态。如果你相信自己的能力绝对化,就不仅没有了进一步完善提高的动力,而且会觉得不安全,因为你必须捍卫自己的伪装和虚假。一位大公司的总经理最近对我说:“对我们来说,认为自己已经‘到达’目标的人,实际上已经用完了所有的本事。”有人曾称耶稣无所不能,耶稣告诫他:“你为什么要说我无所不能呢?无所不能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天父。”人们普遍认为圣保罗是圣人,而他自己的态度却是:“我自己认为目标还没有达到……而是要加紧朝着目标的方向努力。”
在坚实基础上站稳脚跟——试图站在高山之巅,就会产生不安全感。从心理上讲,如果不再高高在上,而是放下架子,你就觉得更安全。
这一道理也有非常现实的含义。它能解释在体育运动中失败一方的心理。当一支冠军队开始将自己看成是冠军时,他们就再也没有了奋斗的目标,而只有一个位置和荣誉需要捍卫。这样的冠军只会在守摊子、试图证明什么;而手下败将则有明确的目标去奋斗,而且往往能爆出冷门。
我认识这样一位拳击手,他一直打得很好,直到赢得了冠军。在夺冠之后的一次较量中,他丢掉了冠军,于是脸色很难看。失去冠军头衔后,他的状态又好了起来,并且重新夺回了冠军。一个聪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