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1/4 页)
作品:1998大洪水
作者:博尔
内容简介:
1998年我国长江、松花江等江河发生的大洪水和抗洪斗争举世瞩目。本书是由水利部组织有关部门、有关专家对中国‘ 98大洪水集体分析研究的成果,征求了国家有关部门、有关省市和包括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内的国内一流专家的意见,并由权威部门审定,是全面反映1998年大洪水主要情况的著作。
该书分析了洪水成因,揭示了洪水量级和造成高水位的原因,反映了洪涝灾情,概括了防汛抗洪采取的重大措施,提出了灾后重建和江河治理的主要对策。
正文
引言
我国洪水灾害频频发生,史不绝书。
自公元前206年至1840年的2046年中,较大洪水灾害共计984次,平均两年左右就发生一次。黄河是洪水灾害最严重的一条河流,自公元前 602年至1938年的2540年间,决口泛滥次数多达1590次,较大的改道26 次。黄河决口泛滥给下游带来深重灾难,也加剧了海河、淮河两大流域洪水灾害。
19世纪50年代前后,黄河1855年铜瓦厢决口改道标志着我国主要江河河道形势发生了突变,黄河改道北徙,取大清河入海,奠定了现今黄河入海的流路,从此淮河摆脱了黄河的干扰,但从11世纪起,黄河夺淮600 余年,数千亿吨泥沙带入淮河流域,给淮河造成的恶劣影响长期难以消 除。对于海河来讲,黄河北徙以后,又恢复对海河影响,特别是徙骇、马颊河和漳卫河下游,不断受到黄河决口泛滥侵扰。
长江,1788年、1860年、1870年接连出现三次特大洪水,冲开荆江南 岸藕池口和松滋口,并形成藕池河和松滋河,形成四口向洞庭湖分流的局面,入湖流量由几千立方米每秒增加到几万立方米每秒,大量泥沙进入洞 庭湖,使洞庭湖迅速淤积,江湖关系发生很大变化,荆江两岸洪水威胁与日俱增,矛盾日趋尖锐。
在江河发生剧变的形势下,各主要江河又发生了历史最大或接近历史 最大洪水。社会动荡,江河治理停滞倒退,原本基础很薄弱的水利设施又不断遭到破坏。新中国成立之前的百余年,是我国历史上洪涝灾害最频繁 的一段时期。
据初步统计,自1840~1949年的110年间,全国受水灾县数平均每年 250县,灾情最重的年份受灾县数高达592个(1931年),几乎占全国总县数的1/3,受灾县数最少的年份(1927年)仍然有43个县受灾,其中 70%的年份受灾县数在100个以上。
本世纪30年代,水灾最为频繁,各主要江河接连不断发生特大洪水, 如1930年辽西大、小凌河洪水、1931年江淮洪水、1932年松花江洪水、 1933年黄河洪水、1935年长江中游洪水、1939年海河洪水,灾害都极为严 重。其中1931年水灾遍及全国16个省区,灾情最重的江淮流域:湘、鄂、赣、浙、苏、鲁、豫、皖8省,农田淹没面积达973万hm2,受灾人口 5217万,占当时8省总人口数的1/4。长江西起沙市东抵上海沿江城市均被水淹,武汉市水淹达100日之久,淮河流域京广铁路线以东广大平原地 区一片汪洋,里运河东堤溃决。直接死于水灾的人口达40万,灾情十分惨重。
1931年长江洪水
1931年气候反常,入夏以后全国大部分地区出现长时间淫雨天气,6~ 8三个月内,珠江、长江、淮河、海河以及辽河、松花江流域降雨日数多达 35~50天,最多桂林达59天。期间不断出现大雨和暴雨,“南起百粤北至 关外大小河川尽告涨溢”,造成全国性的大水灾。全国受灾区域达16省,其中长江中下游及淮河流域的湘、鄂、赣、浙、皖、苏、鲁、豫8省灾情 最重,是本世纪以来受灾范围最广、灾情最重的一次大水灾。
由于洪水来量巨大,长江中下游江堤圩垸普遍决口,荆江大堤沙沟 子、一弓堤、朱三弓堤等处决口,长江干流自湖北省石首至江苏南通沿程漫溢决口354处。江汉平原、洞庭湖区、鄱阳湖区、太湖区大部分被淹。 武汉市水淹达100日之久。湖北、湖南、安徽沿江沿湖一片汪洋,京汉铁路长期停运,津浦铁路中断行车54天。据统计,这一年长江流域受灾人口 2887万余人,死亡14。54万人,受灾农田377。3万hm2,损毁房屋约178 万间,估计直接经济损失达13。84亿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