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书架
首页 > 都市言情 > 兵道比赛完整视频 > 第五十四章 屯田

第五十四章 屯田(第1/2 页)

目录
最新都市言情小说: 那年军工,鹰酱人麻了勿言,无言,妄言这张卡有问题奇迹的半岛日常四合院:批斗我?我反手虐惨众禽一梦世界我写的设定能改变现实最后的十三城绑定仙农空间:我选择回村种田从今天开始当全能大佬重生87退婚后,前妻一家急疯了末日异能之打造安全屋茶妃的茗泉空间花开花落等你归捏碎小曲奇(电竞NPH)楚氏风华雄兔眼迷离我演化的物种,都叫我创世神赘婿闹花都道士下山,原来我早已无敌

“屯田?何为屯田!”听到李适的话,众人看着李适倒是满脸疑惑,完全没听过这词。 严格意义上来说,屯田制度最早出现的是在西汉《汉书·爰盎晁错传》,到曹操时真正发扬光大。 至于现在,虽然自己现在所处的不是正常历史而是在游戏中,但剧情开始就是以秦朝为背景,所以屯田制自然还没有出现,甚至连晁错连受精卵都不是。 李适道,“屯田分为两种,一种是军屯,一种是民屯,我们先说说军屯。” “首先,我希望你们能明白,我们的士兵出自农民,我李适也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 所以,我们的军队是农民的军队,我们要从农民之中来,更要从农民之中去!” 李适举起自己白白嫩嫩完全不像是耕种过的手,郑重的拍着案几,说着这件事。 普通农民? 甘平看看甘章,甘章看看成陈知白,陈知白看看张九章…… 好吧,也就只有陈云、李归、郭七、朱明、钱到这几个真正从底层农民中爬出来的家伙,听到李适的话很是激动,一副果然自己跟对了老大的样子。 李适继续道:“所以我们的部队不说种田种得怎么样,但至少都是会种田的。 而就算是有一部分从秦军归降而来,但我想以秦军的耕战制度,应该至少都会种田吧!” “会的!他们基本上都是秦军良家子出身,多少都是会种田的。”甘章连忙回答。 “所以,甘章我把军屯的任务交给你!”李适看着甘章很是郑重的说道。 “将军?”甘章听到李适的话一愣,如果按照李适说法,自己可能执掌十几万将士啊。 李适道,“因为考虑到我们将来肯定是跟暴秦做抗争,强行让你们与之战斗太过不仁,所以屯田军便以你们为主,你曾做过秦军少府,想来对如何调度士兵们应该有一定明了。” “谢过将军。”甘章听到李适的话,不知道怎么的,松了一口气。 正如同李适所说,虽然投降了李适,对将来会对上秦军已经有所觉悟,但如果能不与秦军交手的话,那自然是最好的。 “甘章麾下以种植屯田为主,军事训练为辅,这些人员主要是补给曙光军团的。” 李适道:“而你们陈云、李归、郭七、朱明、钱到和甘平,你们六人乃是独立战部。 所以需要独立设立屯田军,这些屯田军生产的物资不归属你们调度。 但以后你们战部出现战损,则优先抽调这部分屯田军给你们补充。 换句话说,这是你们战部的预备役。 所以,这个预备役屯田处是以军事训练为主,屯田事业为辅。” 而这六个点到名字的人一脸茫然,显然不知道这么做有什么意义。 李适继续道,“我们军团以曙光军团为根基,但你们会因为自身军事定位不同肯定会在曙光天赋的基础上衍生出不同天赋来。 如果在鏖战后用曙光军团进行补兵不是不行,但战斗力肯定会有所削弱。 但直接用你们自己培养的预备役进行补兵,则能更快恢复战力! 另外,这屯田营主要还是为了安置些因为上了战场而残疾的兄弟。 他们在战场上用鲜血给我们铺出一条路,我们自然要尽可能给这些兄弟们安排好归宿!” 听到李适的话,这些人总算流露出几分恍然神色,知道了这件事的意义。 “将军仁义!”甘章站出来对李适半鞠躬道,这是甘章第一次听到有人要照顾残疾兵员。 而陈云、李归、郭七、朱明、钱到和甘平也站出来,一同跟甘章道,“将军仁义!” 李适挥挥手道,“军田的事情,我也就只能让你们从建立基础屯田官制度,授田制度,提供物资,减免赋税几个方面去思考商议,应该如何去做,具体的我就不插手了。” “章明白了,章定去理出一个章程出来,给将军您过目。”甘章很是有奔头的说道。 “俺也一样!”*5 李适目光不由向甘章打量了一眼,总感觉甘章能坐到少府位置是很有道理的啊。 说实话,军屯这件事情肯定是要做的,因为军屯的意义,不仅是增加财政收入与粮食储备,将来新修水利,修桥铺路,更需要军屯锻炼出来的队伍顶上来。 然后再想办法拆解这些军屯队伍,使之形成工程队,从而达到军用转民用的效果。 否则,单纯想要靠徭役让普通百姓发挥出积极的干活劲头来,算了吧,自己真做不到。 李适随手下了一个闲子,就当做是为未来埋了坑。 李适挥挥手,道,“好了,军屯的事情你们下去商量商量吧,接下来是民屯的事情了。” 陈云、李归、郭七、朱明、钱到和甘平倒是包围着甘章下去了。 他们肯定是去抢人才了,这种事情先手快,后手无,谁不想自己的屯田点好一点啊! “请将军教授!” 这时候的张九章看着李适相当尊敬,毕竟屯田这事情真的是新鲜事,张九章的的确确是不懂啊。 而李适则对张九章道, “民屯事情跟军屯其实差不多,但军屯能以军纪约束,民屯更多只是诱之以利。 比如开垦出来的田地

目录
新文的非凡历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