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1/4 页)
 
上部(19)
此次系统的新闻运筹,除最大限度地推进了活动的进展之外,还“强力”推出不少新闻人物,如女作家霍达、拍卖官郑晓星、第一宗交易的买主李远钦、首席法律顾问傅志伟等,也都藉新闻炒作出尽风头。 至于王星这个总策划,更是“一举成名天下知”。 本来在《深圳青年》,王星只是一个普通的记者编辑,但这次活动开始之后,他一下就成了海内外关注的“新闻人物”,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总编导时间和主持人白岩松为王星做了《东方之子》后,主持人方宏进又为王星做了《焦点访谈》。其他报刊、广播电视的专访,有的是王星知道的,有的作者王星根本就不认识,到了后期,王星已无法在组委会正常办公了。记者们的坚忍不拔直到能把你缠得精疲力竭,这便是新闻的力量。 事实上,王星策划了这次传媒神话,并非说明他本人有多么大的能量,一般地说来,他也无此能量,关键是他在策划活动和策动新闻的同时成功地借了“势”——即借势造势,借力打力。 小平南方讲话之后,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改革在加快,开放在深入,从经济领域到文化领域,都在飞速发展,文稿竞价活动在这样一个时候推出,首先借了这么一个大“势”,加之又在深圳这个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如果内地还有不少人认为这个活动是异想天开的话,而深圳则把它视为一次改革,一项文化产业化的试验。深圳人已经习惯了创新,他们习惯接触的思维和新观念,这使得这次改革能顺利出台。 另外一点就是借了文化领域的一个求变求动的势,经济大热,全民下海,文人岂可独守清贫,而文化要发展,文明要延续,文人要生存,那么就必须给浮躁而落寞的文坛注入一种推力;中国文坛也要与时俱进。 人人都已意识到这一点,改变文人的生存状态,提高文化人的地位,让文人升值,让文化升值,已成为文化界的共识,可以说,当时的中国文坛,已经布满了干柴,只等有人点燃一把火,而王星正是这个点火的人。 正因为王星借了这些“势”,所以,文稿竞价的新闻发动就显得水到渠成了。在5月23日,首都新闻界人士吹风会上,当王星把文稿竞价的设想说出来时,即刻便引起了与会新闻界人士的强烈共鸣,不是王星恳求他们发稿,而是他们争先恐后地发稿;这无疑是一桩新闻,所以大家都想在第一时间由自己的媒体发布这件特大新闻。 文稿竞价的新闻炒作,由此便向国内外铺展开来。 借“势”在商业活动的新闻操作中非常重要,如果无“势”可借,则无枝可依,则无新闻可做,但策划家很重要的一点便是要善于发现常人发现不了的新闻点和卖点,化庸俗为神奇,化平淡为奇崛。随着新闻法规的健全,那些带着明显商业企图的新闻将被限制,有偿新闻更在严格禁止之列,但中国有个奇特的国情,越是禁止的事情,越是有人要做,因为这中间,具体操办者往往有利可图,有偿新闻便是一例,策划家的新闻炒作无疑将面临考验,换句话说:策划家的智力将面临考验。 推出三大战役 全程高潮体验 王星对文稿竞价的新闻炒作怀有充分的自信,说到底,它本身即是一桩新闻,尤其在征询了国内文化界和新闻界的权威人士之后,他更对此胸有成竹。 但是,从5月份发布信息到9月份,后又改为10月28日实施竞价,这中间长达半年的时间,如果新闻配合不能持续,活动的效应无疑达不到应有的热度,文稿竞价的成果也要打折扣,问题是,王星不仅要煽动起新闻传媒的热潮,更重要的是,他还得维持这种热点效应,一步一步,一环一环,使传媒真正成为策划飞起的翅膀,也只有在长达半年的时间内保持住这个热点,才能充分调动起买卖双方的热情,引导他们投入到这个热点区域中来。 回顾文稿竞价的新闻策划,其间的过程颇富戏剧性;在王星最初的构想里,新闻只是个配合,但直到5月25日首次新闻发布会之后,他才真正地认识到了新闻的巨大力量,这是块宝藏,也是最有价值的无形资产,他意识到,必须充分利用它,但同时还必须巧妙地利用它。  。 最好的txt下载网
上部(20)
首先推出的是这次活动的一般性的信息,它包括这次活动的宗旨、目的,主办单位和国内文化界对这个活动的最初反应,它的卖点首先这是几千年来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将文人推上商业的舞台,形成对中国文人“言义不言利”古训的冲击;其次是竞价二字,这个标准绝不是检验文学作品价值的惟一标准,但在一个商业社会里这是一个谁都不容回避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