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1/4 页)
爱,开始传递。
我问了悟:“你为什么不接受供养、捐赠,却要让别人去捐赠帮助孙哲,还写下那么一大段的文字?”
了悟说:“参学这一路上,对我触动最大的就是孙哲。佛教讲慈悲心,利益众生。我在寺院里只是度己,可即使我在佛学院学习六年,耳濡目染,研习佛法,可到了孙哲面前还是自愧不如。我时常问自己,自己能把房间的钥匙交给一个陌生人,不去说别人的缺点,自己窘迫到极点还不忘帮助别人而不图回报吗?我想纵然大修行之人,也很难做到,更何况是一个二十四岁的少年。修行是一点点学会慈悲,学会放下,可孙哲天性就是慈悲放下之人。他是活在人世间的菩萨。”
“这个赞誉会不会太高?孙哲也只是一个爱玩、单纯的大男孩。怎么能和菩萨相提并论呢?”
“不会的,菩萨有三十二相,以不同相教化众生,给予众生方便之门。星云大师曾说过人间佛教的理念。只要有菩提心,世上人人皆是菩萨,人人具有慈悲之心,世间处处皆是净土。佛陀也曾说:佛是过去人,人是未来佛。星云大师教导众生:拜观音,求观音,不如自己做观音。孙哲做到了。”
我不由得再次想起了孙哲,那个曾经为我们弹《兰州兰州》的阳光少年。但如今从了悟和尚那里看来,他俨然是菩萨化身。
孙哲的流浪漂泊,在了悟看来,跟他的云游性质相同,一路随心所欲,从来不问下一个地方。喜欢便留下,腻了便离开,从不去期望占有什么,从不妄图去干预改变什么,只是随情随性,随任自由,只是按照万物的本真和自然的面貌发展。自己所做的只是把家留给下一个需要它的人,帮助每一个他力所能及帮助的人。这就是慈悲心,即心即佛。
我不由得重新审视下这个和我年岁相仿的少年,心底流露出无限的愧意和深深的折服。
“那些不理解你、诋毁你的人,怎么办呢?”我问了悟。
“众生皆是菩萨,是佛。可恶可恨之人从来不存在,只有可恶可憎之分别心。人在世间修行,给予你痛苦的便是给予你修行提升的机会。同样,他们也是度人之人,也是佛,是菩萨。”
“那你的父母呢?他们也赞成你出家修行?”
“我的父母很开明,他们觉得人活一世,不在于能为小家创造什么价值,而在于在一个更广阔的天地为芸芸众生做一点点善事,那便是无量功德。他们也都是在家的居士,他们年纪大了,不能像我一样到处云游,可他们时常关注着我,心是和我一起的。”
“为什么不留在寺院,那里才是修行的地方?”
“在寺院里接受着供养,条件优厚,出来是想体验真正人世间的苦难,才能了解作为佛弟子,到底要做什么,众生需要什么,学习观音菩萨救苦救难,才有的放矢,荷担如来家业。”
“现在僧人的生活都是怎么样的?”
“给你介绍下灵想师父吧,他十六岁出家,在寺院长大,他应该体会更深。”
3
我联系到了灵想小和尚,一个22岁的小师父。可爱,单纯,他读过很多的书,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经常用自己的衣单费买书寄给那些想读却买不起书的学生们,前后已花去上万元。
灵想和尚告诉我:“我和了悟一起考入普陀佛学院,我们一个寮房,生活了四年。毕业,了悟放下就走了。我也马上就和寺院告别,到更广阔的社会上去体验生活。”
“干吗要离开寺院那么好的环境?”我不解地问。
他说:“寺院是很好,可是也存在着各式各样的人,其实和社会上一样。但寺院最大的特点就是安逸,我的岗位特殊,佛门叫福报大,每个月收入万元。可钱来得容易,却总不知道珍惜。我想去外面的世界去看一看,看我到底是适合在哪里。说不定哪天我还会回到原地,可起码,那是我自己真正顺从内心做出的决定。”
“那你到社会上会不会不适应?”
“说实话,我读过很多书,看似懂很多道理,可真正要离开的时候还是很害怕,根本不能做到心无挂碍,无有恐怖。只是,我不是像了悟那样去云游四方,也不是像你们一样去旅行,而是去工作,在社会上自力更生。”
“其实不管是旅行,游方还是去工作,都是一条云游之路。接触不同的人,做不同的事,用心去发现这个社会的美,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我们不断地成长,这就够了。”我若有所悟。
他给我发来一个大大的笑脸:“你会不会有天也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