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1/4 页)
陈老师了。他那时起码知道上学光荣,有文化光荣。 他说,他一定要通过升学考。 这一次,他一多半是为着陈老师考。 他要对得起陈老师。 五 马俊仁居然考上了。更加奇迹的是,开学一踏入中学校门,陈老师也调到这个学校了。那天一进教室,陈老师又成为他中学的班主任。 陈老师就是这样从小学五年级一直带着马俊仁上到初二。 他那时年纪小,嘴上说不出一句感谢陈老师的话。从小只知道干活儿,就只好拿干活儿来报答陈老师。陈老师家住市郊,那时还吃着井水,他就每天为陈老师家挑水,把水缸灌满。师娘那时候卖冰棍,他每天帮着师娘把卖冰棍的小车推到商店门口,再跑着去上学。下学后,看着师娘冰棍卖完了,再帮把小车推回家。  
14岁的大男人:我能撑起家(6)
马俊仁讲到这里十分感慨:我讲这些打小怎么过来的真实过程,是个轻松活儿吗?你说我说什么?就说我从小挨饿琢磨怎么一个玉米饼顶两个吃?说我每天努力争取的就是别挨我妈打骂?就说我干了一年把大人都能累趴下的活儿,在街上见到老师还要遮着自己黑脸躲过去?就说我十四岁了被父亲剥光了衣服摁在雪地里当众打? 作者理解地看着他。 马俊仁又慨叹了:不管怎么说,两个老师,一个是小学一年级到四年级的常连昌老师,再一个就是陈国新老师,亏得有他们。没有这两个老师,也就没有我马俊仁的今天。我那时真是佩服当老师的呀!记得有一天帮师娘推小车时,师娘问我长大干什么?我说长大也当老师。师娘还笑着说了一句:家有二斗粮,不当孩子王。可我根本没把这句话往心里去。 作者后来知道,正是少年时代对两位老师的崇拜,使马俊仁有了教师梦。 而他正是从圆教师梦迈步,又走上了教练之路。  
那一刻,母鹿坠入万丈深渊(1)
一 当我们考察完马俊仁童年少年时代,准备进入青年成年之际,可以说,我们对马俊仁基本人格的形成已经相当清楚了。《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故事恰如其分地象征了一个小男孩成长所需要的父亲母亲形象。马俊仁一样,母亲形象,正像我们前面看到的,十分典型也十分完整。父亲形象,我们也讲了,是由他的生身父亲和两个男性老师综合而成。生身父亲给了他吃苦耐劳的榜样,两个男性老师则更在方方面面给了马俊仁完整的榜样。 马俊仁后来成了教练。 他的基本风格不时让我们想到两个男性老师对他的深刻烙印。 作者和马俊仁谈到此时已是下午,运动员们又要出发去跑另外半个多马拉松。队长林娜进屋请示下午训练之事。马俊仁交待了训练按原定计划进行,又告诉她,今天下午要在这里谈话,不去现场了。 林娜走后,作者说起马俊仁与运动员的关系。 中央电视台最近播出的马俊仁专题中采访了他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最重要的几位学生:王军霞、曲云霞、刘东等。那几位运动员曾在马俊仁训练下在世界大赛中夺得金牌银牌,但在1994年那场国人皆知的“马家军兵变”中,有过“叛离”马俊仁的事情,曾闹得全国舆论鼎沸。关于那场风波我们随后章节中还将讲到。 事隔十年,这些运动员再次面对媒体时,充满了对马导的感激和理解。她们说:她们那时那样做,对不起马导;没有马导便没有她们的今天;刘东特别提到,只有在今天自己当了教练之后,才理解马导那时候为什么那样对待她们。 作者对马俊仁说:你对运动员们的态度,可能就是陈老师对待你的态度;而大多数运动员对你的态度,我想可能就是你小时候对待老师的态度。 作者的意思很明白,老师对孩子是负责任的,该严格的时候是严格的;孩子对老师可能曾经有过不理解,但最终会理解老师的苦心, 听完作者的话,马俊仁十分感慨。他手里拿着烟,在屋里一边来回踱着一边很有些激动地说:做老师该严格的时候不严格不行,做父母该严格的时候不严格也不行。没有常老师和陈老师对我的严格要求,哪有我的今天?我就是学我的老师!小孩子智力方方面面不那么成熟,应该使他早点严格要求自己,有上进心。我知道老师严有时候小孩不理解,但根据自己个人经历,知道他们收益是大的,知道他们自然会慢慢理解的。就算最后也不理解,做老师的也得该怎么做就怎么做。老师要是放任自流了,那孩子将来就完了。不管孩子以后对老师有什么回报,自己要做到心安理得。孩子从小离开父母,吃住、成长、学习、训练、出成绩,教练员既是阿姨又是老师,又当爹又当妈,不仅要教他们知识,教他们训练,还得教他们怎么做人。当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