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大明的货币问题(第1/1 页)
周忱果然被朱祁钰画的大饼打动了,很快就给朱祁钰上了厚厚的折子,把他的计划报了上来。 加封三公和爵位,周忱暂时不敢想,皇上给他封赏的前提是他完成每年上千万两白银的税收。 这个不是一两年能够完成的。 眼下周忱需要做的是将永宁三年(1453)的税收增加,并为景泰元年(1454)的税收翻倍做准备。 周忱在奏折中提到,困扰大明税收太少的主要原因是大明宝钞。 朝廷的俸禄本来就低,朝廷还经常用大明宝钞代替俸禄,导致各级官员的工作热情不高,收税的积极性不大。 甚至各地官员于联合士绅弄虚作假,将大量本该纳税的田产变成不用纳税的田产。 这就是士绅等把大量田产挂在藩王和郡王府名下的原因,因为藩王和郡王的田产是不用交税的。 由于纸质较差,大明宝钞难以耐久,且明代纸币只发不收,既不分界,也不回收旧钞,发行数量又无限制。 致使市场上流通的纸币越来越多,泛滥成灾,发行当年就通货膨胀,贬值极快,人民纷纷弃之。 周忱建议废除大明宝钞,统一货币,只使用铜钱和金银两作为大明的货币。 同时,周忱提议提高官员的俸禄,不求翻倍,只要涨个一两成就行,官员俸禄翻倍的朝廷吃不消。 这也是为了更方便地征收田赋和商税,因为很多官员都是出自士绅大族,家庭田产很多,也经商。 对于商税,周忱希望觉得应该区别征收。 对于小摊小贩,象征性征收一些就行了。 对于一般的商铺和商行,按照原来的商税定例征收就行。 对于大的商行,应该提高征收比例,但不宜太高,周忱建议三十取三,也就是十取一。 不过,周忱把茶和盐忘了,朱祁钰记得大明后期私盐泛滥,盐税这块也需要做改革。 朱祁钰看过之后,把周忱叫来了。 这个事情暂时只有他们俩知道,商议也只能他们俩先商议。 “臣周忱参见皇上,皇上万年!” “免礼!” “周尚书,你的奏折朕已经看过了!” 朱祁钰没有往下说而是看着周忱。 “臣该死,不该乱言!” 周忱瞬间冷汗直冒,赶紧跪地求饶。 大明宝钞是太祖定下的东西,他建议废除大明宝钞是对太祖不敬。 “起来吧,看把你吓的。朕要说的是你周少傅的建议很好。” 朱祁钰让周忱起来,果然涉及到朱元璋的事,大臣们都很害怕。 “王诚给周尚书搬个凳子,准备茶水。” 因为需要跟周忱探讨很久,朱祁钰不忍周忱一直站着。 “谢陛下恩典!” 周忱一听皇上让他坐,赶紧说谢,过去大臣们到御书房汇报事情,可很少有坐的机会。 他能够坐下御书房与皇上商议也算一种莫大的荣耀了。 “虽然朕也是靠太祖留下的祖训登的基,当上的皇帝,但太祖借鉴宋朝交子和元朝元钞发明的大明宝钞确实可用性太差了。 朝廷只发却不收,极大的打击了天子百姓对大明宝钞的信任。” 宋代出现纸币以来,历经金元,其发币体系已经比较完善。 朱元璋上台以后继承前制,没想到却造成了纸币大幅度的贬值,使明朝成了古代中国最后一个使用纸钞的王朝。 明朝建立之初,寄厚望于钞票,希望通过发行钞票来增加国家的收入,所以就有了这大明宝钞。 宝钞表面有“大明宝钞,天下同行”的字样,上面还写明了告发私印钞票者有赏。 币值分为一贯、五百文、四百文、三百文等。 因为考虑到很多人不识字,还细心的用图画的形式来表示面值。 在钞票上印有钱串的图画,一串就代表一百文,同理如果是一贯的话,就画上十串。 官方又规定了大明宝钞与一些中介物的比值:每一贯钞票,等同于一千文钱,等于一两银子; 而四贯钞票又等同于一两黄金。这么一来,大明宝钞就与其他货币挂钩。 而到了实际的流通过程中,朱元璋却禁止金银的流通,甚至根据交易额的多少规定必须使用纸钞。 当时规定凡是一百文以上的交易就一定要使用纸币,而对于一百文以下的交易才可以使用铜钱。 金银则被完全禁止了。 但朱元璋制定的这种制度却有明显的弊端。 官方规定纸钞与金银等的比价,但是却是不可兑换的。 意思是假如你用手里的金银可以跟朝廷兑换等价的纸钞,但是如果你想把纸钞兑换成金银却是毫无可能。 而且政府对于宝钞的发行数量是没有限制的,完全把纸钞当作朝廷的敛财工具。 当需要收税的时候,朝廷规定必须缴纳一定比例的金银或者铜钱。 这么一来,民间的金银、铜钱就源源不断的流入了朝廷的口袋,但是由于纸钞的滥发,很快纸钞就遭到了大幅度的贬值。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