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退让换来的盛世(第1/2 页)
“宁阳侯老当益壮啊!” 朱祁钰觉得陈懋的心态还是可以,即便已经七十五岁了,但勇气依旧在。 而且,愿意为朝廷出力让朱祁钰很欣慰。 现在的大明武将不是没有,但能够振臂一呼百应的老将已经没有了。 “宁阳候对出兵南洋怎么看? 父皇在位的时候,朝廷放弃了安南,如今不仅要重新拿回安南,还要扩大好几倍。 但南洋与琉球不同,不仅是气候热,还有瘴气。” 朱祁钰继续问陈懋关于出兵南洋的看法,这件事早就提过,但不是一时半会可以进行的。 首先得解决瓦剌和琉球,并把海南和琉球彻底变成大明的粮仓。 如此还是不行,沿海几个气候热的省份也要提高粮食产量。 另外,还要拿下整个东边,以方便迁移南洋的人。 现在的辽东,与后世的辽宁差不多大,吉林和黑龙江的部分没有包含在内。 不仅是后世的吉林和黑龙江,朱祁钰想要整个奴儿干都司,毕竟奴儿干都司可是比后世的东北都大。 东北的人是女真族,主要聚居在东北的北部的黑龙江流域。 这里气候严寒,不适合农耕和游牧,因此经济以渔猎为主。 因此,古代中原王朝都很难深入该地区进行有效的统治,基本都是以羁縻为主。 唐朝时期,在这里册封了渤海、室韦、黑水三个都督府。 实际上其长官都是当地民族首领担任,唐朝并未派遣一兵一卒驻扎于此。 辽金两朝由于本身就是东北民族建立的,因而能够对该地区实现较强的控制。 元朝建立后,曾一度在黑龙江入海口不远处的特林建立了征东元帅府。 明朝建立后,试图在全国范围内驱逐元朝的残余势力,于是通过战争和招抚的方式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当时元朝在北方主要有三大势力,分别是退居大漠的元顺帝、占据西北的扩廓帖木儿和盘踞东北金山(今开原)的纳哈出。 明朝军队攻陷元大都之后,就派遣使者到辽阳进行招抚。 1371年,北元辽阳行省的平章刘益投降于明朝,明朝于是在此设置辽东都司,下设25卫。 这标志着辽宁地区纳入了明朝的版图。 得到了辽宁地区,明朝就以此为据点,不断招抚东北的蒙古各部和女真各部,同时也出兵进攻盘踞的蒙古残余势力。 辽东都司建立后,许多北元派驻的官员纷纷投降于明朝。 此后的明朝在东北建立奴儿干都司、兀良哈三卫和对朝鲜的笼络,都是以辽东作为依托。 这充分显示了辽宁一带的战略地位。 明朝历代皇帝都十分重视辽宁地区,虽然终明朝一带并未在此设省建府,但是却在正统元年开始派遣辽东巡抚。 在明朝中期开始,巡抚实际上已经取代布政使成为了一省最高长官,可见辽东的地位和省的地位已经相差无几。 永乐年间,由于明朝政治重心北移,明朝对东北的控制也空前加强了。 1403年明成祖派遣明张斌到奴儿干(特林)招抚,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些女真族部落首领相继到北京朝觐。 之后,永乐帝册封了奴儿干、建州等十卫,各女真族的首领为这些卫所的长官。 1409年,明朝鉴于奴儿干“其地冲要,宜立元帅府”于是决定在此设立奴儿干都司。 以东宁卫指挥康旺为都指挥同知,千户王肇舟等为都指挥佥事。 1411年,明朝派遣宦官亦失哈等率一千多军队和25艘船只沿着黑龙江护送康旺赴任。 这标志着明朝对黑龙江流域的统治正式建立。 永乐年间,明朝在黑龙江地区设置了东西两条驿站线路,以保证传递文报,运送官军和贡赋等。 这两条线路,一条是“海西东水陆城站”,从黑龙江双城出发,沿着松花江、黑龙江到达奴儿干都司。 另外一条是“海西西陆路”,从肇州起,经松花江、洮儿河往西到达满洲里地区。 明朝还在松花江上建立了造船厂,当时的辽东都司长官刘清曾多次在此督造船只,有阿什哈达摩崖石刻可以证明。 1413年,明朝在奴儿干建立了永宁寺,以“祈愿奴儿干地区与人民永世昌宁”。 后来永宁寺被毁,于1433年又重建。现在永宁寺虽然被毁。 但有《敕修永宁寺记》《重建永宁寺记》两碑藏于俄罗斯海参崴博物馆。 这是明朝对黑龙江地区经营的证据。 然而,明朝对黑龙江流域的管辖基本停留在羁縻的状态,并未纳入行政管辖。 在政治上,奴儿干都司之下的各个卫所都是册封给当地的女真族首领,并未派遣官员来担任。 在经济上,明朝和女真族的交往基本都是以朝贡贸易的形式存在,女真族和内地的民间经济联系难以建立。 在文化上,明朝并未在黑龙江流域修建学校,这和明朝在西南土司设立宣慰司学有明显的区别。 因此,明朝对黑龙江的控制是薄弱的。 1433年,亦失哈去世后,明朝再也没有派遣官员巡视奴儿干都司。 1434年,奴儿干都司撤回了辽东,标志着明朝对黑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