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部分(第1/4 页)
觥F渲写蟛糠帜咸樱�M�扒蟊踊ぁ4嗜四慷昧髅癖橐埃�媸遣也蝗潭谩I掀��悖�幽纤瓮持握摺⒃��⒛衙袢�龇矫妫�硐至舜嗜嗽诮�揭字闹�噬钋械挠枪�敲竦乃枷敫星椤�
词的下片结合自己的身世,反映了战争给人民造成的灾难,表现了对卖国投降派的深恶痛绝。
“叹离阻!有恨流落天涯,谁念泣孤旅?”由于战乱,词人宁静的太学生生活也被打破,不得不混在难民的队伍中东撞西奔,离别了校园,离别了家园,流落到天涯海角。“阻”是阻隔,消息不通,战争的进程不知底细,家人亲朋也杳无音讯,独自一人,在孤馆中暗自落泪。“谁念”是反问,表现了词人对侵略战争的强烈义愤,更表现了对南宋国势微弱挡不住元军铁骑的慨叹之情。这是第一层。
第二层是对战争气氛的进一步渲染。征尘纷纷,满目皆是,就像云雾一样四处飘散。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承上接写到处战云弥漫,自己的流浪生活何时才能结束呢?启下追寻失败的原因,是谁招惹了这场无尽的灾难呢?
第三层,“是何人惹愁来?那人问处?怎知道愁来不去!”“何人”,据《重刊湖海新闻夷坚续志·后集》注是“贾出”,意思是贾似道出发前方,督师失败,招来了这场灾难。其实这种理解是比较偏狭的。宋元大战的失败,并非由贾似道一次兵败所酿成,而是同贾似道长期专权和专权后实行的投降路线分不开的。同时也与南宋历代君王软弱无能,宠信议和派不无关系,那些叛将奸臣也有不可推御的责任。贾似道借宋理宗贾贵妃之力,以右丞相领兵救鄂州时,就背着朝廷,以割地称臣,岁贡银绢二十万的条件换取元军北撤,使忽必烈北向安然地去夺皇位,自己却诈称得胜,但鄂州及其它地区的备战却非常懈怠。后来,又私扣元使郝经,给元蒙以口实,对内则推行“打算法”、“公田法”,打击地方军事统帅于危难之际,收购贱价土地于存亡之时,致使军心分化,阶级矛盾加深,不少将帅投降蒙军。鄂州守将吕文德被收买,允许元军在樊城外设榷场通商,实际是建立据点,泸州守将刘整则叛宋降元,向忽必烈进献攻宋方略。所以,对“何人”的理解应该宽一些。哪里知道,请神容易送神难、元蒙的妖氛到了不可排遣的地步。
生活与文学,直露与含蓄,判断与隐讳之间的相对与相趋,迫使作者在表现特定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的时候,运用了象征手法。斜日与国势,稚柳与幼帝,娇黄与太皇太后、风雨与侵略、云涛与敌情、塞鸿与流民、风尘与战云、惹愁与招致兵祸之间,都存在明显的对应象征关系。这就使词的抒情方式在明朗中有了曲折,在暗示中有了提醒,从而提高了政治抒情作品的艺术品位。(姚宇光)
唐多令
惜别
吴文英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
南宋词人吴文英系浙江宁波人,景定时,受知于丞相吴潜,往来于苏杭之间。他一生大都是做一点掌管文笔的小职务,生活很不得意。这首词便反映了他飘泊生涯中的失意情怀。
从词题看,所写的内容是与一位友人的惜别。时值清秋季节,词人愁绪满怀地与朋友作别。劈头一句便以设问的语气写道:什么情况下最使人愁呢?离别之人正逢深秋。北宋词人柳永有句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说的正是这样的意思。吴词的新意在于“心上秋”三字,心灵上的悲凉与秋深之时的冷落相感应,才令人更为愁苦,这就比单纯外界自然的秋增加离愁要深入一筹。另外“心上秋”也正是一个“愁”字,这种语意学的运用也很新巧地点明了愁上加愁的蕴意。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是词人就眼前景物的感受。雨打芭蕉是令人惆怅的,在词人愁苦的心境中,纵然晴昼无雨,芭蕉只在秋风中的摇曳,也令人感到凉飕飕地凄楚。“飕飕”是词人心灵上的一种感觉,是诗人的情绪与外界景物的一种凝合,是诗人主观情感向外部世界的一种投射。“都道晚凉天气好”一句虽然写得极白,但却更反衬出词人心境的沉郁:清秋之夜,万里无云,明月朗照,这是一个团圆的象征,而对离别之人却成为引起无限遗憾的表态。在此情景下登楼远望,长路漫漫,这对于即将踏上征途的词人越发不堪其愁,不胜其苦了……
上阕是就眼前之景抒发离别之愁。下阕拓宽一步,展示自己的心灵背景和深层意绪;青春年华和经历的种种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