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1/4 页)
2004年被评为央视十佳主持人之后,我们的手迹被印在央视发射塔上的旋转餐厅里。这种做法有点像是好莱坞奥斯卡颁奖大厅外的地上,印满了名人的手印和名字。这种摆拍有些自恋,墙上那闪闪发光的手模到底有多少含金量; 每个人自己最清楚。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三论小沈阳的叛逆与耻感文化(1)
透视演艺界里的“中性美”和传统文化里的脂粉气
现代文明中,市民社会和公民社会一字之差,谬之千里。市民精神表现为俚俗、通俗,低俗、恶俗和浮躁。前两者“俚俗和通俗”非常人性化,是大众文化的共性。公民社会的精神体现为理性、体面、高尚和冷静。市民精神如果误入歧途,就会不知香臭,甚至发展到无耻。公民社会里,遵纪守法的公民们知道雅俗共赏的和谐意义,宽容,大度,但是有自己的品味和品质的标准,不愿意苟且偷生,随意附和,对低俗和恶俗敬而远之,甚至鄙视。这种文化有很深的耻感和负疚感。公民社会里的人有比较强的社会责任意识,希望人们不仅有情趣,更要有情操。市民社会的主体大多数是蓝领阶层,低龄,教育程度不高,比较感性,无条件地追求娱乐。公民社会的群落大多为受过良好教育,知书达理,年龄层偏高,一般有国际视野,对人类文明的高度和普适性有着深刻的理解。发人深省的是,市民和公民永远生活在一种文明里,英文叫civilization 。只是境界有高低,局中之人很无奈。很难说庸俗和高雅就一定是零和游戏,非此即彼。在人性成为主题的精神园地,两者的博弈永无休止。关键词是“娱乐和商业”。最理想的是雅俗共赏。假如问题如此简单,倒也罢了。
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阶段。真善美和假丑恶的传统界限正在被模糊。而新生代喜欢一言以蔽之,用商业化的娱乐精神来诠释艺术为什么应该远离高雅和正统,去为一切通俗的和流行文化形式正名。时髦语叫“别太累了,不就是个娱乐嘛”,应该想唱就唱。长期生活在大一统的正统文化阴影里的市民阶层逐渐发展了叛逆的审美精神,这似乎是与时俱进。但是,在我们的文化市场里练摊儿的人形形色色。
先前两篇关于小沈阳的文章如同“茅坑里扔石头,激起民粪”。
本人出生在东北吉林,长在当年土匪坐山雕经常出没的黑龙江的林海雪原,高考前一年离开牡丹江市。我对东北文化中的糟粕有切肤之痛,拙文《山丹丹花开话春晚》曾经分析过。这里按下不表。我想说的是,有些市井文化一经网络匿名制的虚拟,立刻演变成新媒体的悲哀,那就是语言暴力。这些年我从事国际问题报道,原本关注的是中日韩民间年轻人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有时让人感到大战在即,一触即发。但是本人关于小沈阳的两篇博文本来思考的是中国社会性别错乱的社会深层原因带来的阴盛阳衰,和弥漫在我们政治文化中的脂粉气和奴性,却招来那么多的砖头,口水横飞,韭菜味儿、大蒜味儿,不一而足,火药味甚浓。有些负面评论素质很低,懒得理会,但却不能不陷入沉思。故力透纸背,写下我关于小沈阳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
我们社会中的盲流和暴民文化(mob rule; or majority tyranny )虽然有藐视权贵和颠覆正统的草根精神,但是它的草莽习性和破坏力严重削弱了,甚至可能颠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正在培育的公民社会和公民精神。五天之内,我的两篇博文的点击率合计50 多万,而评论不过近500 条,是千分之一。这沉默的大多数意味着什么,我不十分清楚,但是几乎可以肯定,某些网友的情绪化的谩骂只能令人掩鼻而过。
三论小沈阳的叛逆与耻感文化(2)
博客,被许多人认为是网络日志,感性地随便几笔,写意一下心情,抓住几许思绪的碎片,百无聊赖地记载一下生活中的火花和无聊,自娱自乐,并且博得几个好友一乐,仅此而已。但是,市民社会里有无数闲散人员,尤其是央视博客的园地里,聚集着许多社会上的盲流,他们形容猥琐,色迷迷地寻找自己心头的偶像,一步一呼唤,在迷迷糊糊、神志不清的状态下意淫着银屏上的美女和帅哥,结果大量留言不堪入目,*着舆论,蹂躏着我们的视听。他们把大量垃圾倾泻在本来神清气爽的精神园地。于是,我立刻觉得太多的点击是那么廉价,太多的市井那么无耻,三寸不烂之间那么龌龊。对于这些观众或网友,似乎央视这个舞台只为提供知名度,或者猎艳。错了,他们大错而特错。这些人根本不知道何谓媒体的社会责任。除了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