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1/4 页)
的吧?”
“对。”
“全家都在上面吗?”
“不,”老人摇摇头,“我是个孤身。”
“那您靠谁来养活呢?”
“养活?”他爽朗一笑:“我自己有工作。我管理着山上的古迹,有时做做导
游,领取我自己的工资。年轻人,与我这个老泰山一起行走,不会寂寞的。”
“如果您肯带我上山,那不是我三生有幸,也算我一时造化呢!”
我们又一齐大笑起来。
的确。认识这样一位引路的老人真是太可庆幸的事了。尤其是对于一个初上泰
山的人来说,还可以再希冀什么呢?果然,老人的风土知识很快就使我感到不虚此
行。
一路上,他不断地指点出一处处古迹,告诉我关于它们的故事和传说,有时还
发一番长者的议论。而在他的谈吐中融汇行一种很高的技巧,往往他优哉游哉地走
着,趣味横生地讲着那些传说的始末。可是我正听得出神,他便会停住脚步,信手
一指,那处古迹已赫然出现在我们面前,就象他变出来的一样。这位常年的职业导
游者,以他出神入化的精采介绍,好几次把我惊奇得差点叫起来。听着他的介绍,
泰山在我心中渐渐已不是一座高山,而是一部历史和神话了。
我跟着这位在山道上扶仗而行的老人往上登临,他久居在这名山大川中,深知
那些古老传说的来龙去脉,但他绝不以浮光掠影的传说来夸诞称奇。他象一位古朴
的乡间学者,在一片令人眼花缭乱的古迹中严肃地分辨历史的真伪,又象是一位深
沉的哲学家,从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来解释它们真正的价值和意义。我开始意识到虽
然泰山有不少东西实际上很肤浅,但是我在回马岭邂逅相遇的这位老人,却实在是
有些深不可测。
中午时分,我们登上了中天门,在这里,我弄明白了老人的真实身分。
所谓中天门,是一座字迹斑驱的石牌坊。这座牌坊凌驾在山道上,正好将由岱
宗坊到南天门的全程分为两半。由此上行,我们还得走相同的路程才能到达岱顶。
就在离中天门不远的地方,座浇着一幢浅绿色的现代式建筑物。在那装饰着白
色线条的宽阔墙壁上,镶嵌着一排巨大的玻璃窗。通亮的大厅中,影影绰绰地坐着
一些休息的游客。
我和老人踏上光滑的水磨石台阶,推开写有“中天门茶厅”的弹簧玻璃门,穿
过饮食大厅来到阳台上。在凉风习习的荫棚下,许多游人散坐在大理石面的简易铁
桌旁,一边喝茶和谈笑,一边欣赏着广阔的原野景色。
我为老人要了壶绿茶和几样点心,自己则要了杯很浓的咖啡,拣了一张空桌一
同坐下,一种安稳舒适的感觉,使我顿时感到已经很累了。
现在,整个齐鲁大平原就铺展在我们的脚下,从阳台向群山外面望去,黄绿相
间的颜色,把大地装饰成一块鲜艳的巨幅地毯,从山脚一直铺到摇远的地平线,我
们坐在这和白云一样高的地方向广阔的天空平视,万里云朵就象是停泊在远近海面
上的无数巨大的白色军舰。
我取出烟。敬给老人一支。
“不会,”他笑着摆摆手,“你自己吸吧。”
“您的生活真是太简朴了。在您这样的高龄,正该享享晚福,您连烟都不吸。”
“身心清净,自然众苦皆消。”老人随口应道。
“是啊,生活清苦一些,于身于心都有禅益。”我表示赞同。
“不,你听错了。清即不苦,苦即非清;清而不苦,何谓清苦?我是说:身心
清净,众苦自消。”
我有些疑惑起来:“那到是,苦谁都难免,心清原是紧要的……”
“是呵,”老人呷下一口茶:“古人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由来无一
物,何必惹尘埃。话虽玄奥,终有透解,无奈世中我不肯深思!”
我心中吃了一惊,这是四句唐时流传极广的佛偈。我心中疑惑了一下,顿时明
白了八九分,不禁目瞪口呆地望着老人。
他深邃的目光正远望着群山,银须在高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