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部分(第1/4 页)
与“骠骑军”不一样,由于目的不同,特遣队在路上即使遭遇日军,也很少与之交锋,实在绕不过,才留下一支部队作为掩护。
每天十公里的推进速度,放在平原上不足为奇,但如果是雨季的缅北绝地,那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奇迹。
5月17日,特遣队赶到密支那,并发起“眼镜王蛇”行动。
“眼镜王蛇”的第一个步骤是奇袭密支那机场。由于特遣队的行动秘密而迅速,日军在遭到打击的前一刹那,还在做他们的春秋大梦,逃路时连鞋子裤子都来不及穿。
先进的技术设备,使得战术实施拥有了更加广阔而丰富的空间,第二个步骤紧跟而至:空中列车。
当天下午,运输机川流不息地飞临密支那上空,一松钩,机身后牵引着的滑翔机便一节节地降落下来,从里面涌出来的,都是刚刚由国内运达、加入中国驻印军的部队。
搭乘空中列车的中国驻印军官兵
按事先约定,特遣队向史迪威发出密电,密电上只有五个字:“威尼斯商人。”
史迪威知道,“商人”要开始做生意,“眼镜王蛇”行动成功了。
消息一夜之间传遍世界。英国首相丘吉尔致电蒙巴顿:“中美军队是怎样漂亮地在密支那从天而降的,对此你有何解释?”
蒙巴顿无言以对。
5月18日,史迪威亲自带着十几多个记者抵达密支那机场。
老头的军事天赋和战争智慧在“眼镜王蛇”行动中毕露无遗,也让他大出风头。春风得意之余,他向记者们宣布道:“半个月内,我们将拿下密支那!”
但史迪威高兴得太早了一点。
“眼镜王蛇”行动虽然使中美军队部分绕过城外防守,可是城内连边还没碰着,正是调动降落机场的后续部队、乘胜追击的时候。
偏偏美军前线指挥官在关键时候犯了大错,对军队的使用,不仅不集中,反而分散,结果造成攻击不利。
就这么一愣神的工夫,密支那就不好打了。
起初防守密支那的日军只有一千,一周之内,增加到三千,第二周又增加到五千。
这些日军明知没有退路,一个个都到了歇斯底里的状态,他们要像在太平洋岛屿上一样,利用密支地的坚固工事进行“玉碎防守”。
说是半个月,史迪威两个月都没能拿下密支那。
奇袭变成了“拔河”,这当然不是史迪威所乐意看到的。
在史迪威心目中,美军最可靠,英军次之,中国军队只能排在末尾。想来,密支那久攻不下,可能还是驻印军不中用之故,于是他便把英美军派了上去。
一打之后,老头大跌眼镜。
美军欻欻地往后退,根本不听命令,英军参加密支那战役的还是突击队,看上去却更饭桶,几乎是扔了枪就跑,没有一点肯突击的样子。与此相反的是中国军队,冲锋号一响,无不往前猛冲,无论官兵。
为此,史迪威沮丧地在日记中写道:“连美国人都不中用了,真难以置信。”
不得不服
让他烦心不已的是,兵不行,官也有问题。
担任前线指挥官的美国将军似乎都不会打仗,一而再、再而三地陷入分割使用兵力的错误,在指挥水平上令史迪威自己都看不下去。
一连更换三任,仍然如此。
这时候,他才想起了那些起初不被信任的中国军官。
从野人山战役一路过来,史迪威见识过孙立人和廖耀湘在战场上的手段,他们的水平毫无疑问要比被撤换的那三个美军指挥官高得多。
美国人就算心里有再多的傲慢和偏见,但在铁的事实面前,也不得不服。
第27章 速度与激情(2)
7月6日,郑洞国来到密支那。此时孟拱河谷那边都快结束了,密支那这里却仍处在僵持状态,而史迪威对此也一筹莫展。
不能再这么拖着了,再拖下去,于战不利。
郑洞国虽然一直都被史迪威闲置在旁,然而这位富有经验的战将从没停止过对战场的观察和思考。
仗打不下去,出在两个结上,只有解开它们,才能取得进展。
第一个结,是要懂得中国士兵之心。
当天晚上,郑洞国以驻印军指挥部的名义向前线下达了动员令,号召在7月7日这一天向日军发动猛攻。
“七七”这个特殊日子的含义,老外是不可能明白的,但是每个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