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1/4 页)
【故事演绎】
曹操割发代首
一千多年前曹操“割发代首”的故事,作为领导人遵纪守法的典故流传至今,在今天依然有很重要的影响。我们知道,古代人们把头发看得很重要,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如果不小心损伤了,那就等于做了对不起父母的事。曹操带兵军纪十分严明,并且自己率先树立榜样,带头遵守。因此,曹操的军队很快就消灭了多股强大的军阀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他看到由于连年战火,中原一带的人民流离失所,田地荒芜,于是下令让士兵和老百姓开荒屯田。很快,荒芜的土地长出了庄稼,老百姓安居乐业了,士兵也有了充足的军粮,为进一步统一全国提供了基本保障。但是,有些士兵不懂得爱护庄稼,常有人在庄稼地里放任马匹乱跑,踩坏庄稼。曹操知道后很生气,下了一道极其严厉的命令:全军将士,一律不得践踏庄稼,违令者斩! 将士们都知道曹操军法严格,令出必行,令禁必止,绝不姑息宽容。所以,此令一下,将士们都十分小心,唯恐犯了军纪。将士们操练、行军经过庄稼地旁边的时候,非常小心,如履薄冰地通过。有时,他们看到路旁有倒伏的庄稼,还会过去扶起来。有一次,曹操骑在马上,率领士兵们行军打仗。正巧那时候是小麦快成熟的季节,他望着一望无际的金黄色麦浪,心里十分高兴。正当曹操骑在马上高兴的时候,突然“扑棱棱”的一声,从路旁草丛里窜出几只野鸡,从曹操的马头上飞过。曹操的马被这突如其来的情况吓了一大跳,狂奔起来, 不择道路地跑进了附近的麦田里。等到曹操使劲勒住了惊马的时候,田地里的麦子已经被踩倒了一大片。看到眼前的情景,曹操叫来了军队里执法的官员,十分认真地对他说:“今天,我的马踩坏了麦田,违犯了军纪,请你按照军法给我治罪吧!”
听了曹操的话,执法官思量起来了。按照曹操制定的军纪,踩坏了庄稼,不管是谁都要治死罪的。可是,曹操是主帅,位及丞相,全国上下除了皇帝就数他大,而且汉室微弱,国家实际上的统帅就是曹操,况且军纪也是曹操制定的,怎么能治他的罪呢?想到这,执法官对曹操说:“丞相,按照古制‘法不加于尊者’,您是不必领罪的。”又说:“丞相,您的马是受到惊吓才冲入麦田的,并不是您有意踩坏庄稼违犯军纪的,就免于处罚吧!”
“不!你的理不通。军令就是军令,怎能分什么有意无意,如果大家违犯了军纪,都去找一些理由来免于处罚,那军令不是就成一纸空文了吗?军纪人人都得遵守,我也不能特殊。”
执法官头上冒出了汗,思索了一番说道:“丞相,您是全军的主帅,如果按军令从事,那谁来指挥打仗呢?再说,朝廷不能没有丞相,老百姓也不能没有您呐!”众将官见状,也纷纷上前哀求,请求曹操不要自己处罚自己。曹操见大家求情,沉思后说:“我是主帅,治死罪是不适宜。不过,不治死罪,也要治活罪,那就用我的头发来代替我的首级(即脑袋)吧!”说完他拔出了宝剑,割下了自己的一缕头发。 。。
孝的意义—开宗明义章第一(6)
这种以发代首的行为,在历史上还有很多。除了体现实施刑罚要公正外,还说明了中国古代人对于身体发肤的重视。
'
中元节的由来
中国古代人认为佛教不讲孝道,理由就是佛教把受之父母的身体发肤—
头发给剃光了。但是,佛教也是讲究孝道的。印度最为著名的阿育王曾经说过,“应该服从父亲和母亲,同样也应该服从年长者”。这些话与《孝经》中的说教相似。
印度有一部《盂兰盆经》,是印度佛教的经典之一。《盂兰盆经》传到中国后,有人将它比作为印度的《孝经》,字数约800,这点和《孝经》很相似,只不过,孝经是分篇章来说理讲孝,而《盂兰盆经》整篇讲了一个故事。故事是这样的:
释迦牟尼的弟子目连,通过勤奋学习、刻苦修炼,取得了佛家的六神通。六神通之一是天眼通,就是能够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目连用练就的天眼看到了母亲在地狱里受到恶鬼的折磨,瘦得不像人样,非常心痛。于是,目连赶紧施法术,送给母亲吃的,母亲虽然得到了吃的,但是当食物送到嘴边的时候,食物马上就变成了火炭,根本不能吃。
目连见此情景,更是悲痛欲绝,于是向释迦牟尼求助,希望佛祖能够告诉自己拯救母亲的方法。佛祖告诉目连,办法是有的,就是在七月十五(阴历)这天,多预备一些百味饮食,放在盂兰盆中,供养众僧,这样就可以借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