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1/4 页)
赫��谌�蛞涣骰虻谝坏乃�缴险箍�赫�!�
如果竞争还给二、三流在某些时刻留下了些位置的话,那么留下的时间也不会太多。我们从三国时代的历史上,也可以验明这个法则。三国并存,也只是几十年,一、两代人而已,最终统一于一个赢家的加速度越来越快,不但孙、刘两家相继灭亡,连迟迟未能定于一统的曹魏也在〃赢者通吃〃的进程中改换了门庭。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孙吴之外,刘备、诸葛亮以及曹操、司马懿无不以赢得天下为己任,谋取全局的胜利才是他们的真正战略目标,一概属于〃通吃主义〃,大概这也是深刻领悟事物发展规律的中国传统战略的基本特点吧。
3。 战略决策: 决断能力是战略关键
○ 战略决策,是对战争或其他全局性的重大问题所作出的决定,也就是战争指导者的战略决心,是战争活动中主观指导最重要的表现,通常应对战争的基本问题,如打与不打、在什么空间和时间打、打的目的、采取的方针原则、使用的力量和基本的打法等作出明确的规定。其正确与否,可以加速或延缓战争的进程,把前进的方向引入坦途或困境。
赤壁之战,展开了三国时期一系列最复杂、最重大、最壮观的战略决策,也同时展现了正确的战略决策所能受到的错误战略的干扰,以及错误的战略决策的严重后果。
事情的起因是曹操大举南下,不断取得阶级性胜利,初步击溃了寄人篱下的刘备势力后,威胁指向孙权的世居领地。这种形势下,这次战争就代表了战略决策产生的最典型的情形: 面临重大危机。这是因为战略决策意味着引起根本性的转变,如果不是因为外部或内部的生存危机,就没有动力推动这样的决策产生。然而,从三国这段历史中看到的导致全局性力量结构变革的方面,一方面是由最具实力的曹操集团首先发难,但真正产生了决定性后果的决策却是来自所有力量中最弱小的刘备一方。这证明了战略决策的至关重要,因为它并不以既有实力为重点,而是取决于一种纯粹的眼光。所以说,战略决策是判断力的运作,不是影响力的意志所能控制。换句话说,战略决策自身构成一种独特而重大的资源,而掌握这种资源的人其实与其现实力量并无必然关系。历史上,无论军事还是商业的实例证明,正确地抓住了战略决策这一根本资源的一方,完全可以取得由于被动失去这一资源的任何一方的优势。
曹操的总体战略无疑是由他统一天下。这对于占据高位优势的曹操来说,当然是应有的目标,但从当时的情况看,在实现的时间表上似乎并没有特别紧迫的理由,也就是说,本来曹操可以从容不迫地逐步击溃对手。赤壁之战,曹操却进入了需要面临一次大决战的紧要形势,尽管有较大的获得全面胜利的机会,但也带来相应的更大风险,对自身一方形成毫无必要的巨大压力,反而给对手增加了有利的机会。其原因就在于,曹操对当时的形势并没有做出明智的判断,以稳健的各个击破的战略行事,反而在没有清晰的阶段目标的指导下,一味地进攻,获取并无战略价值的小成果,渐渐激怒了剩余的孙、刘等势力,把他们逼向联合对抗的死路,把一盘进退有据的活棋走向死局。
从整个过程看,与其说曹操做了错误的战略决策,不如说是他在事先就没有一个果断的战略决策,把目标界限划清楚,而是跟着战局走,结果被自己的贪心拖上了一条错误的船,最后不得不选择对自己并不是最优策略的大决战。
刘、孙两方则在非常严峻的第一时间预见到战略后果,果断主动地利用了联合对抗的战略决策资源。而曹操则是缺乏有效地控制战略性后果的进程步骤,使一系列行动干扰了主要的战略目标,成为使用战略决策资源失败的承担者。
李嘉诚的发达首先是在香港地产业,他有超人的洞察力,能够慧眼识机会,并能适时果断地抓住机会。同时他拥有超人的经营魄力,敢在关键时刻实施大动作。李嘉诚过人的胆识和魄力体现在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当时,大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搞得香港人心浮动,投资骤减,房地产价格暴跌。于是,一些商人纷纷抛售地皮,以防万一。此时的李嘉诚却反其道而行之,他把几乎全部资产转入地产业,光买不卖。在别人眼中,他简直是疯了。而李嘉诚却很笃定:〃我看准了不会亏本才敢买,男子汉大丈夫还怕风险?怕就干脆别干。〃可以说,这么一干,李嘉诚的地产事业进入第二个高潮时期。
与之相比,当时一些目光短浅的商人,却日夜担心大陆会不会以武力收回香港。于是,纷纷贱价出售自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