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1/4 页)
美人和江山一起变成了落花流水!西周王朝从周武王开始算,经二百六十多年时间,从此灭亡。 txt小说上传分享
1、历史需要秦始皇
1、历史需要秦始皇
公元前221年,始皇二十六年,秦始皇统一六国,自称始皇帝。他采纳丞相李斯建议,废除诸侯分封制度,划六国故地,为三十六郡。每郡设郡守、郡尉、郡监,分管地方军事、民政、讼狱事务。
在秦之前,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的分封制度,类于现在的邦联制度。若干个小的国家,或者有一定国家权力的诸侯国,组成一个相对松散的,以周王朝为盟主的国家联合体。
周王朝对于下属各诸侯国的控制,相对松散;而各诸侯国,对于其下属的大臣,小诸侯国的控制,也相对松散。当时的中国实行的这种社会体制,臣民自由度较高,特利于开发民智、解放思想。中国远古时代的真正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就是产生于这一个伟大的时代!
其时,老天爷“不拘一格降人才”,诸侯们“不拘一格用人才”。处于分封状态的诸侯王们,他们容许春秋战国时期的各类人才、各种思想 ,各种学说的存在和发展。最后社会实现了“双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许多人都认为,当时的社会所以能实现,真正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诸侯王们,实现自我野心过程中的副产品!
整个中华文明,都为之得益!
但“百花争鸣”着的中国大地,却被分裂成数以百计的大小诸侯国。有人说:“不想做将军的士兵,不是一个好的士兵”。这话用在当时的中国,变成:“不想称霸的诸侯,不是一个好诸侯。”
大大小小的诸侯们,都想做中国的龙头老大、一统山河、称霸天下。所以他们对人才十分渴求。而人才在什么时候都是稀缺资源,诸侯王对人才的渴求,演变成对思想的宽容。不管什么思想、什么学说,只要能让国家强大,国王做老大,三教九流之徒,都可以“朝为田舍翁,暮登诸侯堂”。 所以那个时代,也是一个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的猫就是好猫”的时代。
在秦帝国建立之前,所有的诸侯国是处于斗争、或战争的平衡之中,他们必须把很多原本可用于民生的国家资源,用于军事上的自保或对抗。
现在难以找到确切的数据,来说明春秋战国时期,民众的负担的情况,有两个观点,或许可以推断当时的社会状况:
一、春秋无义战。这话否定了春秋战国时期所有的诸侯王、以各种理由发动的所有战争。
二、战争频率高,众多大大小小的诸侯:
“无年不战,无月不战,无日不战”!
有人做了统计,春秋战国有七八百年时间,诸侯国之间发生的战争次数,比后来实现了大一统后的中国,历朝历代发动战争的总和还多。
普通民众早就厌烦了战争,这个时候,中国确实需要一个秦始皇,哪怕是一个残暴的秦始皇!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真的来了。但六国贵族们的思想,不可能统一到秦始皇的“郡县理论”里来。他们认为秦始皇的胜利,是秦国霸权主义的胜利。
秦始皇帝一统天下后,他不有学周武王,对自己的子孙及功臣实行分封制度。秦始皇所以不实行分封制度,并不是他认为自己的创建大一统社会结构,是代表了某种历史的潮流,而是他集权的需要。大一统了的中国,在秦始皇帝眼里,只是他一件最珍惜的器物,以大一统的方式,他统治着顺手,所以他就选择了大一统的社会结构。
所以他不会搞*政策,向六国旧臣、部族说些诸如自己创建的社会是如何符合历史发展规律之类的话。秦始皇和他的将军们都认为,军事手段,是解决敌人肉体、与精神上的抵抗的最好方式。敌人不投降,秦始皇就叫他灭亡。
在秦王朝大一统的路上,堆满了六国之人的皑皑白骨。可是后来的历史发展证明,秦始皇和他的铁骑,居然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某种历史规律,历史需要秦始皇,秦始皇不知不觉地充当了分封制度狠毒的刽子手,郡县制度刚毅、果敢的催产师!
2、始皇死而地分
2、始皇死而地分
秦始皇的郡县制度,让太多太多的国王、诸侯们下了“岗”。六国诸侯是分封制度的既得利益者,他们有足够多的理由,对秦始皇恨之入骨。汉王朝的开国功臣张良也是其中之一,公元前218年,秦始皇二十九年,他组织了一次针对秦始皇不成功的暗弑活动。《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