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第1/4 页)
械呐员哂屑讣浞课荩��驮谖鞅叩牧郊湮堇镒×讼吕础S惺保��蠖�砩习焱旯��叫械秸饫锢纯此��
1936年,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命令东北军进攻瓦窑堡。党中央和军委作了研究,决定主动撤出瓦窑堡,争取东北军。中央的所有机关迁到了保安(后来改为延安)。
保安是个很小的县城,全县城不到四百人,房屋也不多。
这时,贺自珍快要临产,她在国家银行发行科的工作无法再继续了。她比毛泽东早几天到达保安。
她和毛泽东在保安的家,是在小石山的一个窑洞里。这是一座很破旧的窑洞,地上湿淋淋的,顶上不时地滴水。屋子很黑,警卫员刚来时,一拿门把,被蝎子蜇了一下,几天才好。屋里没有床,盘了个土炕,一进门就上炕。屋里没有灶,烧开水在门外用三块砖头支着水壶,就算是炉子了。
毛泽东撤离了瓦窑堡来到保安后没几天,贺自珍就分娩了。她生了个女孩。
一同长征过来的女战友们知道贺自珍快要生产了,都来看望。她们刚走到窑洞门口,见毛泽东笑眯眯地从窑洞出来,赶忙问:“生了没有?”
“生了,生了,生了个大鸡蛋。”毛泽东高兴地回答说。
战友们走进窑洞,见贺自珍身边放着一个又瘦又小的婴儿。邓颖超对孩子有一种特殊的怜爱之情,她轻轻地把婴儿抱起来,仔细地端详着,说:“真是个小娇娇。”
于是大家都跟着叫这个女孩做娇娇,娇娇的名字就这样叫开了。1947年她从苏联回国,到毛泽东身边上学,毛泽东给她取了个学名:李敏。姓李,是因为毛泽东当时用李得胜的化名,单名敏,是取自《论语》中的一句话:“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看着战友们对这个小生命如此喜爱,贺自珍却满面愁容,引不起一点儿兴趣。她此时想的,不是做母亲,享受做母亲的欢乐,而是工作。她朝思暮想的是,怎样跟上革命形势的发展,为革命多做一些工作。还在临产以前,她就请保安老乡为孩子找个奶母,想把孩子托到老乡家里去。她自己决定不给孩子喂奶,用这个办法节省出一部分时间来用在工作和学习上。总之,她觉得这个孩子来得不是时候,妨碍她的愿望的实现。
婚姻波折(2)
娇娇生下刚四个月,她就把孩子送到老乡家了。
很多人劝她:“孩子太小,你身体太弱,等一等吧!”
贺自珍固执地摇摇头:“孩子拖累我,我要干革命!”
把娇娇送走后,贺自珍想干什么呢?她想学习。她常常爱说自己是大老粗,不是知识分子。其实,她是个非常爱学习、爱读书的人。她参加革命的时候,年岁还小,只读到高小就离开了学校。在革命的队伍里,她一直过着动荡的戎马生活,能够抽出来读书的时间很少。即使这样,她还是抓紧可能的机会学习,提高自己。有一个时期,毛泽东带着队伍到粤北一带打仗,她利用这个机会,到福建上杭的师范学校,读了一段书。以后,她又在随营的训练班学习了一个时期。但是,她感到,光凭这样的文化、政治理论水平,适应不了当前革命形势飞速发展的要求,于是,她产生了强烈的愿望:学习去,进一步提高、充实自己。
组织上满足了她的愿望,把她送进了延安抗大。
入学的这一天,贺自珍有多高兴啊!她头戴军帽,身穿军服,打着绑腿,容光焕发。
抗大的学习生活是紧张的,要学马列,学政治,学军事,每天清晨还要出操。贺自珍同大家一样,参加了全部的学习活动和晚上的政治活动。抗大的学生是集体住宿。这时,贺自珍的家已经搬到凤凰山下一家老乡的窑洞里,离抗大只有一两里路。可是除星期六外,她很少回家,坚持过集体生活。有时候需要回家料理一下家务,她总是匆匆回去一下,又赶回来。
贺自珍在学习、活动的哪一方面,都不甘人后。人们天天能看到她矫健的身影,欢快的笑容。可是有谁知道,每一天,她是用多么顽强的毅力同疾病作斗争,才坚持下来的呢?在长征路上生了那个女孩以后,由于产后缺乏营养和调理,她落下了头晕的病根。负伤以后,大量失血,又使头晕的病状加重了。另外,嵌在她头部、背部的弹片时刻都在刺痛着她的神经。特别是阴天下雨,就痛得更厉害。她强忍着这一切痛苦,从来不同任何人诉说自己的不适。有一天,她在课间休息时上厕所去,战友们久久不见她出来,跑进去一看,原来她晕倒在厕所里了。
战友们把她抬回宿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