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1/4 页)
诸葛亮是始终主张联吴的。他知道以弱小的蜀与强大的魏为敌,非先联吴不可。把吴国联络好以后,它纵然不能协同攻魏,蜀亦可无东顾之忧,而得全力对魏;魏则不能不以相当大的一部分兵力防吴。因此,诸葛亮于辅政之初,即派邓芝使吴,重申旧好。孙权这时还没有与魏断绝来往,迟迟不肯接见邓芝。邓芝给孙权上表说:“臣今来,亦欲为吴,非但为蜀也”。孙权才接见了他,谈话中仍以蜀弱魏强为虑。邓芝向孙权解释说:
吴蜀二国,四州之地,大王命世之英,诸葛亮亦一时之杰也。蜀有重险之固,吴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长,共为唇齿,进可并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此理之自然也。大王今若委质于魏,魏必上望大王之入朝,下求太子之内侍。若不从命,则奉辞伐叛,蜀必顺流,见可而进。如此,江南之地,非复大王之有也。
孙权觉得邓芝的话确有道理,于是便与魏断绝关系,与蜀连和。从此蜀吴盟好,不但诸葛亮伐魏之师得以大举,就是终蜀之世,两国和好关系亦始终维持,说明诸葛亮的外交政策确实是正确的了。
蜀汉南部的益州(郡城在今云南晋宁县东)、永昌(郡城在今云南保山市)、牂柯(郡城在今贵州福泉县)、越帯�ǹこ窃诮袼拇ㄎ鞑�卸�希┧目ぃ�郧卮�岳矗�褪巧偈�褡逵牒鹤逶泳又�亍U饫锏娜嗣褚蛭�荒苋淌艿钡毓俑�恼ト。��=�蟹纯埂5钡氐暮狼亢蜕偈�褡迳喜闳宋镌虺没��信崖一疃�A醣冈谑保�嬷荽笮沼宏'已经开始反蜀活动,杀益州太守正昂,继位太守张裔也被缚送到吴。雍辏Ы邮芩锶ㄓ啦��氐姆夂牛�⑴煽と嗣匣裆慷�髯迳喜惴肿臃词瘛 櫩绿�刂彀�⒃綆‘叟帅高定一齐响应。诸葛亮因为蜀汉被吴击败不久,元气损失非常大;且刘备刚死,蜀人有些不安的情绪,故未便用兵镇压,一方面派人到吴与孙权重新建立起盟好关系;一方面务农殖谷,闭关息民。等到后主刘禅建兴三年(225年)三月,诸葛亮亲自率兵南征,参军马谡送之数十里,亮对谡曰:“虽共谋之历年,今可更惠良规”。于是马谡提出以下的建议:
南中恃其险远,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反耳。今公方倾国北伐,以事强贼,彼知官势内虚,其叛亦速。若殄尽遗类,以除后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仓卒也。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
马谡这种“攻心”的策略,正与诸葛亮平素对付少数民族的政策相合。远在隆中对策时,他即主张“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即对少数民族只采用温和的怀柔政策,而不专凭武力的强压。所以诸葛亮采纳了马谡的建议。这次南征,除杀掉高定、朱褒(雍辏�纫驯桓叨ú壳��保┑燃父鍪紫确纯沟氖琢煲酝猓�云渌�纳偈�褡逵牒鹤迳喜惴肿樱�梢越捣�脑蚓×渴沼茫�员阃ü��抢赐持文现腥嗣瘛!捌咔菝匣瘛本褪瞧渲幸桓鱿灾�睦�印>荨吨罡鹆链�纷⒁�逗航�呵铩罚�
亮在南中,所在战捷。闻孟获者,为夷汉并所服,募生致之。既得,使观于营阵之间,问曰:“此军何如”?获对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看营阵,若只如此,即定易胜耳”。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禽,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诸葛亮对孟获所以这样不惮烦地屡禽屡纵,并非仅仅为了让孟获一个人心服口服,而是体现了他对待少数民族的政策。我们知道蜀汉的领土比起诸葛亮正要讨伐的曹魏来,要小得多。而在这块小小的领土中,南中又要占去一半,在这半壁疆土中,有丰富的金、银、丹、漆、耕牛、战马,还有性情质朴而强悍善战的各族人民,都是增加蜀汉人力物力的重要因素。诸葛亮如果不能好好地掌握这些条件,是很难与魏国抗衡的。然而诸葛亮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些条件呢?专门使用武力的政策是不能奏效的。因为诸葛亮既不能用武力驱使南中各族为他效命于北伐战场,更不能分出较多的兵力留戍南中,最好还是通过南中的上层分子来调动南中人民来为蜀汉政权效劳。这就是诸葛亮对孟获所以要七禽七纵的原因,也是诸葛亮对少数民族一向主张“和”、“抚”的真正动机。
有人怀疑这“七禽七纵”的事是否符合历史的真实,这事不见于陈寿《三国志》,可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采用了它。我认为不管诸葛亮禽过孟获几次,但他平素对少数民族主张“和”、“抚”政策,这次又采取了马谡以“攻心为上”的建议,而且,事实上,孟获后来也做了蜀汉中枢政权的“御史中丞”,从这一系列事实来看,这件七禽七纵的事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