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第1/4 页)
汤静言,封正四品容华,赐号悫,入住延禧宫撷芳居。
冯若昭,封正五品婉仪,赐号敬,入住畅安宫存菊堂。
曹琴默,封正六品美人,赐号襄,入住长春宫和煦堂。
吕盈风,封正七品才人,赐号欣,入住翠微宫玉粹轩。
看着面前的黄色绢帛,我心里笑的好不得意。每个人给予的位份都不同,正好差了一级,当看到一起进宫的姐妹,家世和自己差不多,自己却要向对方行礼时,不知道这些“名人”们会怎么想呢?
这四个人,可都是能在朱宜修的控制下还能顺利生下子女的,如汤静言、曹琴默和吕盈风;就是冯若昭也是活到最后,熬死了皇帝的。
有了这些人,这个后宫,想来很快就要热闹了吧?
隔岸观火
隔岸观火 乾元三年是热闹的一年,也是是非不断的一年。
先是开春的时候,宸妃怀孕,接着端妃染疾;入夏的时候,四位嫔妃的入宫,扰乱了后宫长久的平静。再是秋末的时候,太后突然称病,不再过问政事之余,连后宫之事也不再插手了。
其实,从乾元二年,摄政王伏诛以来,太后就心力交瘁,支撑到现在不过是为了堵住悠悠众口,不让别人说闲话罢了。再加上,皇帝对于垂帘听政的母后的戒备,对外戚干政的提防,母子之间隔阂渐深,也加重了太后的病情。
现在,太后放权,干脆地幽居颐宁宫慈懿殿,闭门不出,专心修佛。
皇帝一下子仿佛失去了主心骨一样,对于自己的亲生母亲突然有了母子亲情。不但日日请安,更是时常陪着太后用膳,对于太后的病情更是关心在意,时常召见太医询问病情。
之前,母子之间的怀疑防备似乎烟消云散。皇帝一下子想起自己年幼时,太后对自己的关心,扶持自己登上帝位所作出的牺牲,甚至太后诛杀摄政王都是为了自己而下狠手,免得自己担上不仁的骂名。
所以说,在与皇帝的权力没有冲突时,皇帝才会念着你的好。人总要失去之后,才会懂得珍惜。
太后这一招以退为进用的真好,或许她仅仅是累了,不想和自己的儿子争执。
奇怪的是,太后对朱宜修也不待见了。朱宜修几次带着皇长子予涵求见太后,都被她拒绝了。宫里隐隐有传言说,娴贵妃不仅仅在皇帝面前失宠了,现在连一向袒护她的太后也不待见她了。
凡是传这话的宫人,全都被我杖责二十,送去浣衣局洗衣服去了。
我知道,即使太后再不喜欢朱宜修,朱宜修也是她的侄女,予漓也是她目前唯一的孙子。就像当初太后不喜欢我一样,但是她还是让我入了宫做了皇后。
在这个时代,个人的利益得失永远都是次要的,唯有家族的利益才是永恒的。我以前在读甄嬛传时,还在想,世界上怎么会有纯元皇后这么天真单纯的人呢?面对害死自己的妹妹,竟然还让自己为她保驾护航,一直护送她成为皇后,差一点她还成了太后。现在,我成了她之后,渐渐融入了这个时代,却懂了她。
不过,是为了朱氏家族罢了。
就如同,太后临死之前也不忘记告诫皇帝“朱门不可出废后”一样。那时的太后怎么还会喜欢朱宜修这样一个害死自己无数孙子孙女的人呢?侄女和自己的亲孙子亲孙女比起来,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明眼人都知道该如何取舍。但是,太后最终还是下了这样一道旨意,为的不过是朱氏一族罢了。
本来朱宜修可以一直安安稳稳地做自己的皇后,甚至太后,可惜一叶障目,她被私情蒙蔽了双眼,一招错,步步错,最后死不瞑目。
我拢了拢身上的披风,接过知春递过来的暖炉,挥手让周围的宫人退下,只留下知春,在御花园里散步。
“知春,过完年,你就随娘亲出宫去吧。”
“娘娘,奴婢要一辈子伺候娘娘。”
知春眼中满是泪水,人也在石道上跪下,拼命地磕头。她额头上都渗出血丝来,一片青紫。
我伸出手,扶起她,换了在家时的称呼道,
“我知道,你不放心我,但是现在安顺人已经进宫,崔槿夕也已经到了凤仪宫,你也见过了,那是一个稳重有主见的,你走后,我打算升她做正五品的温人,毕竟是钦仁太妃身边的人,这也不算抬举了她。言秋和染冬,你从小看到大,她们不比你差,只是缺了些火候,我暂时让她们先做个正六品的令侍。更不要说,那些放在暗处的钉子,你看看,在宫里本宫身边有了这些人,你还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