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部分(第1/4 页)
断的上书朝廷,要求出兵淮北,解救受苦受难的中原百姓。
作为大周晋王的郭荣,对两国老百姓的生活还是有一定的了解的。相对而言,大周朝廷的赋税,要比江南楚国的赋税要重上三四成,所服的徭役也要重很多(首现代军事理论的影响,马云一直觉得不能让军队闲着,闲着就生事,什么修桥、铺路的活,很多都由军队做了。这么一来,楚国百姓的徭役,就少了很多)。可是,既便如此,大周的经济情况还一直难以好转,只能是勉强维持罢了。这么一比较,郭荣觉得楚国从土地上的收入,恐怕还不如大周呢,所以,他认为楚国是“年成不好,地主家也没余粮了”。
郭荣知道情况,王朴早就门清了,他摇头说道:“王爷想说的是,楚国从田地里的收成,恐怕不如咱们大周,可是有一点,您恐怕没有计算在内,那就是楚国鼓励商业,江南商贾船队,南边可以远达占城(今泰国一带),北边可以之地高丽,这些地方不乏谷物丰登之地啊。”
郭荣脸色一紧:“王先生的意思是说,楚国可能从海外购买粮食,进而和我朝对抗。”
“不错。王爷,您想楚国生怕我们屯田关中成功,于是千方百计的游说蜀国,想让蜀国出兵关中,助他们一臂之力。可是蜀国过去曾经败于我们手中,必然会要求楚国联合出兵。在蜀国提出联合出兵的情况下,莫说楚国尚有余力,就假设它真的像王爷您所描述的那样,楚国想必也会咬牙坚持的。原因很简单,我们知道蜀国必败,楚国的马云他们恐怕也不会对蜀国抱太大希望,所以,他只能咬着牙出兵,不然,蜀国兵败之后,楚蜀之间必有怨怼,蜀国从此不再出兵关中,楚国不就得不偿失了吗?”
王朴的话丝丝入扣,把楚国不得不出兵的情况,分析的合情合理。郭荣犹豫的说道:“这么说来,淮北将有战事了。哎,楚军出徐州直逼宋州,若是对峙时日过久,耽搁了播种,宋州一带,哎。。。,又让朝廷背上一个包袱了。”秋收是九月,冬种是十月中旬,如果楚军九月出兵,在宋州一带一直赖到十一月,那么宋州附近的百姓,夏收可就没有着落了。
郭荣苦笑着摇了摇头:出来混的,早晚都要还的。去年,大周派骑兵,奇袭徐州,把徐州、宿州、甚至海州,搅了个天翻地覆,徐海防御使曹彬,差点下台,整整一年,徐州一带基本上没有什么粮食收入。不过不管是马云,还是曹彬,当时还真是有魄力,老百姓不是没法种粮食了吗?楚国竟然出钱出粮,招揽当地百姓,兴修渠道,愣是把淮北的徐州等地,搞的淮南的水田一样,渠道四通八达的,到了今年五月份,宋州的骑兵就再也没法子扮成马贼在徐州活动了。
王朴笑了:“王爷,如果咱们守城,那自然是这种情况了,可是,如果咱们主动攻过去呢?”
第四十二章 一战关中(3)
第四十二章一战关中(3)
以攻代守,郭荣自然是知道的。比如,当年六出祁山的诸葛亮,用得就是以攻代守。以攻代守的好处很明显,那就是把战争抛向了敌人的控制区,烧杀抢掠一翻,倒霉的是敌人,可是,有淮河拦着,要渡淮过去,胜负未知,恐怕倒霉的要多些。淮北的郭崇、王殷自然是名将,可是,淮南的朱元也有常胜将军之称啊。
见郭荣在沉思,王朴继续说道:“王爷,淮南一带的楚州、寿州等地,楚军数不胜数,再加上楚军水师在淮河上有优势,渡淮而战,恐怕是自蹈险地,绝不可取。”
“淮南既不可贸然相攻,那么只能是攻取徐州、海州,或者是唐州、邓州了。”
王朴又摇了摇头:“王爷,您说的这两个地方,都囤积有大量的楚军。楚国要北伐中原,靠得就是在淮北的这一东一西两个拳头。这两个地方,是楚国重中之重,不好打啊。”
郭荣一愣,王朴这话有点自相矛盾了,既然要以攻代守,可是不渡过淮河,不进攻邓州、唐州,或者海州、徐州,那。。。那还能进攻楚国的什么地方啊?
王朴笑道:“王爷,请看地图,这咱们和楚国相联系的地方可不仅仅是从西到东这条线啊。还有均州(湖北十堰东)、房州(今湖北房县)呢,莫非王爷忘了不成?这两州由于地势险峻,驻兵不多。如果出其不意,并不需要多少兵马就能夺取均州。”
郭荣紧紧的盯着地图,心中暗暗盘算着,从地图上看,商州(今陕西商县)和均州毗邻,可是两地之间是秦岭山脉,没有官道,要想进攻均州,恐怕要从金州走才行,可是金州通往均州的要冲之地黄土镇,却偏偏掌控在楚国的手里。丁思瑾不是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