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1/4 页)
车熄火,后面大队便动弹不得。指战员们甩掉雨衣,挥锹舞镐,搬沙填石,然后手推肩顶,辅以绳拉,助车前进。 万幸,7月26日拂晓前,火炮全部到位,无一门贻误军机。最令叶飞感到快慰欣喜的是,当459根躲藏在伪装网后的黝黑的炮管悄然拾起,准备把第一波3万发炮弹馈赠对手之时,金门国民党军竟然全无觉察。
叶飞下令:炮弹上膛!
一整天,他足不出屋,就守在电话机旁,来回踱步,不停地看表,焦急地等待……他已经如期将一部作战机器组装完毕,只等着毛泽东在北京揿动按钮了。
1993年, 中国再度掀起毛泽东热,在这位已故最高领袖诞辰100周年之际,他的亲切微笑的画像涨到几十元一张仍然供不应求;他的各式含金量含银量不等的像章成为众多收藏爱好者寻觅的目标;打开荧屏,每天都是由那些竭尽全力摹仿他而永远只能摹仿个表象的演员们主演的关于他的影片;曾代表整整一个时代、旋律非常优美动听的几十首歌颂他的乐曲又重新响彻大江南北、商埠僻壤……
全世界都注意到了这一并不奇特的奇特的文化现象。
我的一位香港朋友说,不论你个人对毛泽东的评价如何,不了解毛泽东你就无法了解中国,不了解毛泽东热你就无法了解现代中国。
我亦注意到了,所有的怀念都绕过了对这位本世纪巨人一生功过的纠缠,而着眼于他的“人格魅力”。
“为天下人所不敢为不能为”,无疑是毛泽东“人格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曾经多少回做出了惊世骇俗让整个地球都震颤不已的决策?还是那位香港朋友说的:不论怎样,毛泽东在位卅几年,是中国人在美国和西方面前腰杆最硬的时期。现在,中国更自由更富裕了,我们非常希望,中国人酒足饭饱之后永远不得“软骨病”。
1960年,毛泽东对二次大战的英国英雄蒙牙马利元帅用一种轻描淡写的口吻说道:几年前,我在台湾海峡这边开了几枪,让美国和你们西方虚惊一场哟。
我想,经久不衰的“毛泽东热”,大概就包含了中国人对已故领袖敢向美国和西方“开几枪”的胆魄、勇气的崇拜与钦佩吧。
但是,当我们真正走进毛泽东的世界,便会发现,他在做出重大决策之时,又从来不是轻松随意轻描淡写的,他是在反复掂量了国际局势,反复比较了双方力量后才断下决心的。敢为而不妄为,能为而又慎为,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自己的对手,如此看待35年前毛泽东的“开几枪”,才会对他的“人格魅力”有一个更全貌的理解。
事情就是这样, 1958年7月26日,叶飞这位“舞台总监”已经把乐队和锣鼓家什置设齐备,总指挥毛泽东却叫道:暂停!
7月26日深夜, 毛泽东原已熄了灯躺下的,翻来覆去睡不着,又揿亮了台灯,披衣而起,缓缓点燃一支香烟。
一整天了,他对于叶飞神不知鬼不觉把数万大军数百门火炮搬运到金门的鼻子底下深表满意,他知道,现在只要他愿意,他立即就能够给他的老朋友和那些正在中东耀武扬威的美国人、英国人一点厉害瞧瞧,但是,你有把握既打痛对手,又不致使战争无边无际扩大嘛?避免把一场带有惩罚、警告意味的局部、有限战争发展成同美国的直接对抗乃至全面战争,这确是一个值得深入思索、认真斟酌的问题。
战争就是这样一种机器,让它启动仅是一闪念一瞬间的事情,而要让它始终循着预设的轨迹运转并在所期冀的目的地戛然而止,却绝非易事,需要高超的智慧和娴熟的驾驭术。炮打金门,是一场旷日持久,极为特殊、复杂、微妙的国际国内政治斗争的延伸,手中没有过硬的军事牌不行,有了军事牌,还得琢磨何时打出去、怎样打出去的策略技巧。谁能够在这场激烈的对抗中以有限的军事手段收获最大的政治效益,谁才是优胜者。
毛泽东走出房门,月光下,哨兵有些局促和拘谨地向他敬礼。
他微笑着拍拍小战士的肩头,信步沿着曲折幽深的小径踱去。他一生中的许多重大军事决策都是在行军途中、在马背上做出的,他已经习惯了,走动,能帮助思维,能出好主意。
晨光熹微时,工作人员发现毛泽东不在床上,都埋怨那个小哨兵没“看好主席”,慌忙分头去找。
东方泛白,中南海波光粼粼,毛泽东倚岸而立,他一手叉腰,一手夹着烟卷,身披霞色,衣摆微风,恰似一尊严峻的雕塑。无人敢近前去烦扰他,所有人都能从那伟岸的气势中感受到岿然屹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