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部分(第1/4 页)
为了共同的敌人,大家汇聚一堂,商量了半天,只做出了一个简单的部署:丞相亲自上书弹劾;御史大夫携九卿配合,群臣适时跟进,打算用口水淹死晁错。并且确定了动手时间:第二天早朝。
部署停当后,静待第二天早朝的到来。
上学时,老师经常讲:当天的作业当天写,就算熬到半夜也在所不惜。汇总几千年的实践经验来看,老师讲的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政治斗争。因为就坐等的这一晚,事件的走向发生了逆转。
在申屠嘉静静地等待“早朝”时,有个人坐不住了。这个人是御史大夫陶青。
陶青在御史大夫的位置上已经待了七年,应该说他已经待烦了,很想能够再进一步。然而,官当到他这个层级,晋升路线仅剩一条——丞相。
御史大夫是预备丞相,现成的一条路,也是唯一的一条路。通常情况下,熬死了丞相,自己就是下一任丞相。但这条路走起来却并没那么容易,因为刘恒时期选择三公的标准是年龄大小,也就是说丞相是个老头,他御史大夫的年纪也不会太小。既然大家都已胡子一大把,到底是谁先嗝屁还真说不定。所以,硬凭拼寿命的确不是件轻松的事,就算天天锻炼身体也不见得靠谱。
不过,为了体现公平竞争,大家不谋而合地找了一条捷径——争斗。把丞相赶下台,自己就是下一任丞相。
这虽然是一条捷径,但风险却很大。在这个层级上的人,想以一边倒的优势,顺顺利利把对方送回老家的难度系数很大,在没有充分的把握前,谁都会不傻着脸蛮干。因此,大部分人通常选择隐忍。陶青就是个隐忍的高手。
陶青做事有板有眼,言语不多,看起来比较实诚。这些年来和申屠嘉的配合也不错,无论申屠嘉怎么搞,他都是一个动作——点头。正由于他的出色表演,让申屠嘉放松了警惕,甚至把他当自己人看待。
而不得不承认,申屠嘉看走了眼。因为陶青没那么简单,在“点头”之余,却一直暗暗地观察着申屠嘉的一举一动。
这一次,陶青的机会来了。
申屠嘉吐沫横飞地安排部署时,陶青依然在点头。可在点头之余,他发现了这个部署中一个致命的漏洞——皇帝的态度。说白了,要把晁错往死里整,关键得看皇帝会怎么想,会怎么做。不要忘了,晁错是皇帝的亲信。申屠嘉明火执仗地和晁错干架,无疑是与皇帝叫板,毕竟这是人家的“智囊”,没道理皇位还没坐稳,先把“智囊”给搭进去。
陶青觉得申屠嘉此举有些草率了。但他并没有提出异议,反而一个劲地点头称赞。可在心里深处却想的是另外一回事——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第十七章 削藩大略—第六节 密谋(二)
袁盎这么多年绝不是白混的,大风大浪都经过了,小河沟里怎么可能翻船?他准备亮一下本事,好让申屠嘉知道钢筋锅都是铁铸的。
袁盎开口了,他没再拐弯抹角,板着脸没头没脑地问了一句:“你为丞相,比陈平、周勃如何?”
申屠嘉一愣,脑子有些转不过弯,不正在说你的事吗?怎么把我给扯了出来?申屠嘉莫名其妙地盯着袁盎,而袁盎正仰着脸征询答案,似乎千里迢迢跑回来就是为提这个问题来的。
申屠嘉沉默了一会,咧嘴笑笑,“自然不如。”
申屠嘉说的是老实话,就他一生的做为来看,根本和陈平、周勃不在一个档次上。可我申屠嘉水平高低又关你袁盎鸟事?你千里迢迢跑来埋汰人,有些不近情理了吧。
袁盎接下来的话的确有些不近情理。按常规套路,申屠嘉“谦虚”了一下,你袁盎怎么着也得客气地吹捧对方一番,好让大家都下台阶。
如果袁盎这么做了,那就不是他了。他每次张嘴,如果不说几句难听话,那就出了怪了。
袁盎呲牙咧嘴地说道,“你当然不如他们。陈平、周勃辅佐高皇帝,平定天下;诛除诸吕,保全刘氏社稷。而你只是擅拉强弩的材官,没有克敌致胜的奇谋,更没有攻城野战之功勋,侥幸得志而恬居相位,如何与陈平、周勃相比?”
你这家伙风尘仆仆跑来,不分场合地当着下人的面开骂,有点过分了吧?一点也不给老子留情面,就算比不过人家,但毕竟是当朝丞相,没道理让你如此作践的。申屠嘉有些懊恼,为什么没屏退左右呢?他的老脸一阵红一阵白,怒然起身。
而跪在地上的袁盎却视而不见。“先帝和当今圣上若道途逢人,还常停辇(车)而闻之言,且良善之言而无不用,以致世人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