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1/4 页)
饷茨昵崮兀俊狈匠尚ψ潘担骸澳悄阋院缶徒形依洗笠�伞!卑籽┬ψ怕畹溃骸俺裘溃 狈匠擅挥行Γ�槐菊��厮担骸拔揖醯茫�业蹦愕氖迨甯�鲜省!卑籽┧担骸澳惚鹣胝冶阋耍∑涫担�惚任乙泊蟛涣思杆辍!狈匠伤担骸澳悴哦啻竽昙停�透宜嫡庋�幕埃 卑籽┚臀��匦Α�
方成问:“你是哪个学校毕业的?”白雪说:“东宁大学。”方成说:“那我们是校友啊!你学的什么专业?”白雪说:“新闻专业。”方成说:“我上大学的时候,学校还没有新闻专业,否则的话我也许会象你一样,选择新闻专业的。”白雪笑着说:“多亏了那时候没有新闻专业,要不然东宁市就没有你这个大作家了。”方成说:“其实做一名新闻记者也很好,可以更多地了解社会,了解生活,这是写作的基础。”白雪说:“新闻专业和中文专业的基础课都是一样的,只是专业课不同而已。我上学的时候,我们有一位老师说,中国的文学今不如昔,可惜我选择的是新闻,对文学没有太多的研究。方老师,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方成沉思了片刻,说道:“其实,将现代文学和古代文学相比较并不合理。”白雪问:“为什么?”方成说:“中国的古代社会有几千年,而现代社会才有多少年?文学不同于科学技术,不可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反之,文学有时候会受到意识形态等历史条件的制约。所以,这样的比较是不合理的。”
白雪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她觉得和方成在一起谈一谈文学和写作,对自己有很大的帮助,毕竟文学和新闻是两个非常接近的专业。其实,她小时候是很喜欢读小说的,因此她对文学专业也很感兴趣。报考大学的时候,她考虑到自己的性格喜欢动而不喜欢静,所以才报考了新闻专业。父亲的书架里有一套苏联作家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她问父亲这是什么书,父亲告诉她,这套书很不错,可以读一读。她听了父亲的话,还在上小学的时候就读完了这套书。主人公阿辽莎苦难的生活经历,在她年幼的心灵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问方成:“方老师,你喜欢高尔基的作品吗?”方成说:“很喜欢,尤其是他的自传体三部曲。”白雪说:“我也喜欢。”方成说:“高尔基对生活观察的细致,还有他的记忆力让人感到惊奇。”白雪说:“我在读《我的大学》的时候,发现主人公并没有走进大学的校门,我不明白作者为什么要把这本书命名为《我的大学》。父亲告诉我,其实人生和社会就是一所很好的大学,在这所大学里可以学到许多在大学课堂里学不到的东西。现在我才明白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白雪说到这里,看了一下表,说道:“时间不早了,我要回去了。方老师,等你有空的时候我们还去海滨游泳好不好?”方成说:“好啊!到时候我领你去一个好地方。”白雪问:“什么好地方?”方成笑着说:“不用问,去了你就知道了。”白雪说:“好的,一言为定!”
中午,媛媛回到家,发现蝈蝈不叫了。她摘下蝈蝈笼子,来到方成面前,问道:“爸爸,你看这蝈蝈怎么不叫了?”方成接过蝈蝈笼子看了看,说道:“该给它们喂食了,它们已经两天没吃东西了。”媛媛问:“给它们喂什么?”方成小时候也玩过蝈蝈,那时候都是喂南瓜花儿和西葫芦花儿。可是,现在种南瓜的越来越少了,尤其是在郊区,几乎见不到种南瓜的了。不过,种西葫芦的好象还不少。方成说:“等吃完了饭,咱们出去找点儿西葫芦花儿。”
吃完了饭,他就骑着金玉的摩托,带着媛媛往郊区驶去。傍晚的天气格外凉爽,出来乘凉的人也多了,这是人们一天中最悠闲的时候。方成和媛媛出了市区,便下了公路,在田间的一条小路上行驶。路两旁的农作物参差错落,使人眼花缭乱。在离一个村子不远的地方,他们终于找到了一片西葫芦地。
几个在村头儿玩耍的孩子见来了两个陌生人,都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问这问那。他们当中一个十三四岁的男孩,听说方成和媛媛要摘几朵西葫芦花儿喂蝈蝈,很干脆地说:“这是我家的地,你们摘吧。”方成问:“你姓什么?”男孩说:“我姓宋。”
这时,从村子里来了一位十*岁的姑娘,模样十分俊俏。男孩对那姑娘说:“姐,他们是从城里来的,要摘几朵西葫芦花儿,回去喂蝈蝈。”姑娘说:“那你们就摘吧,挑那带梗的摘。”几个孩子进地里摘西葫芦花儿去了。原来,这西葫芦花儿分雄花儿和雌花儿。雄花儿有一根长长的梗,而雌花儿是直接长在果实上的。他们摘的都是雄花儿,对果实是没有影响的。姑娘有些好奇地问:“你们城里人也养蝈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