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1/4 页)
在一些分析人士看来,华润啤酒之所以能成为啤酒业的一匹黑马,是因为有华润集团和SAB两大巨头雄厚的资本支持。但这并不尽然,一件鲜为人知的事情是,1993年年底,华润正式接盘了原沈阳啤酒厂,成立沈阳华润雪花啤酒有限公司,拉开了华润进军啤酒业务的序幕。至于能发展多久,其实在当时的华润管理层心中并没有多大的底,他们在很大程度上是抱着“试一试”的想法。但到了1999年,这种想法却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华润上下一致认为“啤酒业务大有作为”。这一年,恰是华润接盘原大连渤海啤酒厂两年后,华润大连啤酒公司的市场占有率从15%升到了70%,而对手原大连棒槌岛啤酒从70%变成了15%。更让所有人惊奇的是,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华润大连啤酒公司成为华润十几个啤酒厂中投资回报率最高的工厂。2001年4月,华润啤酒全面收购了5年前曾大它5倍、每年赚几千万利润但如今竟无力经营下去的原大连棒槌岛啤酒厂。按照原华润创业总经理黄铁鹰的回忆,华润“奇迹般地完成了中国啤酒史上最经典的蛇吞象一战”。这一战也恰恰使华润啤酒在沈阳、吉林、大连三地的业务发展区域有机地联合成一体,从而奠定了华润啤酒的东北霸主地位。
由东北而向西南,这是华润啤酒谋求全国霸主地位的既定战略。但是,实行这个战略有一个绊脚石,就是蓝剑啤酒。从2000年开始,华润啤酒的掌舵人王群曾多次从东北起程南下成都,寻求与蓝剑集团曾清荣的合作,但每次都无功而返。王群不禁大为光火,只好“先打市场再说”。双方激战的情形与当年的大连战役几无差别,最终的结果是2001年华润啤酒如愿以偿地把蓝剑并购到自己旗下,实现了打造西南大本营的战略构想。
“我们成功的关键在于并购战略与整合市场的成功”,有华润人士这样总结道。没错,仔细梳理华润啤酒整整15年(华润投资内地啤酒业务是从1993年年底开始的)的发展轨迹,我们不难发现,华润并购的啤酒厂几乎都是重量级的企业,只要理顺了体制问题,潜力将被大大激发出来。
有人会说,华润啤酒是靠有钱收购别人才成为第一大的。“错!世界上的大啤酒商都比华润钱多,可它们有多少在中国折戟沉沙?美国的米勒走了,英国的巴斯走了,澳大利亚的富士达也走了。为什么?因为它们没有华润这支中国土生土长又看到了外部世界的最优秀的专业啤酒管理团队。”黄铁鹰曾在北大的MBA讲堂上激动地说。
那么,华润啤酒就真的所向披靡,没有任何忧虑了吗?有,那就是它的品牌。按照华润啤酒的说法,他们所实行的品牌战略就是“蘑菇”战略,也就是使自己的子品牌都打造成为当地区域最牛的,然后再从这些品牌中选出一到两个作为全国性品牌来推。
《谁人不识宁高宁》第三部分 《谁人不识宁高宁》第十章(2)
就华润啤酒的实际状况来看,沈阳的“雪花”、大连的“金狮”和“凯龙”、吉林的“华丹”、武汉的“东西湖”、鞍山的“瑞德”、黑龙江的“新三星”、辽阳的“美月”、四川的“雪花”与“绿叶”、安徽的“零点”,以及天津的“莱格”等品牌基本上都在当地区域独占鳌头。但没有全国性品牌就意味着中高档市场的缺失,而这一档的利润是比较丰厚的。从2004年开始,华润啤酒就开始把“雪花”品牌当做全国性品牌来推,不仅请球星杨晨做品牌形象代言人,而且在自己旗下的十多家子公司里纷纷建造专产“雪花”啤酒的生产线,同时又在央视及地方台上轰炸性地进行广告推广。
对于华润啤酒来说,你不会忧虑它的品牌广告如何,而是何时能在中高档场所见到它的影子。这样的忧虑很快就被华润消除了。2004年年初,华润啤酒专门重金聘请了世界著名的营销机构——科特勒营销,给华润啤酒旗下的“雪花”品牌进行诊断,最后定位于“享受成长”的概念,并赋予这个在东北土生土长的品牌以现代、故事的内涵,一时间成为媒体界乐于谈论的话题。更让华润喜出望外的是,原本属于东北区域的品牌“雪花”几乎在一夜之间被国家有关机构评为“中国名牌”,“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既为华润啤酒展开品牌营销攻略扫清了障碍,封住了那些以“华润啤酒没有全国性品牌”为理由的批评声音,也打消了人们对华润啤酒能否有大发展的疑虑。
彻底让所有人重新认知华润啤酒,的确是从它登上“双冠王”的那一刻开始的。这个时候,人们偷偷地将“口诛笔伐”丢在一边,宣传基调变成了“喧天锣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