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1/4 页)
防止徇私舞弊。通过高考,我们不仅可以获得自己理想中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还可以从中锻炼自己参加考试的能力,为日后个人发展过程中必将遇到的形形色色的考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样,在面对托福、四六级、考研等各种别的考试的时候,你才能够知道怎么看书复习、怎么安排学习时间、怎么整理知识点、怎么调整考场心态、怎么分析考试题目、怎么在规定的时间内分配好各个题目的时间、遇到不会做的题目怎么办……
总之,高考既是终点又是起点,既是一场最残酷的实战,又是为以后的应考做的一次最好的演习。高考取胜,获得的不仅是一个人生飞跃的机会,还将为你把握住这种机会、不断实现新的飞跃打下坚实的基础。
考试成绩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
我记得我读高三的时候《中国青年报》登了一篇批评高中语文教育的文章,说我们现在的语文教育如何如何的要不得。当时语文正学得不好,头痛得很,看完之后很有同感,觉得大大地出了一口恶气。特别是其中有一句:“如果让鲁迅、郭沫若这样的文学大师来考试,恐怕也及不了格。”让我觉得特别解恨,充分说明语文成绩和一个人的文学修养没有关系。但是到了大学以后,我有了很多空余时间读大量的古文、名家散文、哲学等,还自己创办了一份刊物,经常在上面发表文章。毫无疑问,我的文学水平是大大提高了。因为经常出去给高三学生讲课的缘故,我把2002年高考语文试卷拿出来做了一遍,结果觉得简单无比,古文阅读毫不费劲,以前最让我摸不着头脑的科技短文的阅读也觉得一读就通,答案清晰了,45分的选择题只错了一个,是找错别字那道错了。后面的阅读理解也是完全正确。当然,作文我没有写,但我想以我现在写文章的水准,应该不会低于54分。
看,问题就是这么简单:我的文学修养提高了,阅读范围广了,经常写文章了,语文成绩自然就上去了。我再想:如果真的让鲁迅、郭沫若去参加语文高考,他们到底能不能及格?我的回答是,不能。因为有很多东西他们没有学过。任何考试除了考验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外,必然需要一定的应试技能,至少如何快速准确填写机读卡就是一个要花点功夫练习的本事。但是,我又想,如何让他们跟着高三补习班补习半年,他们肯定能考高分。因为他们文学底子好,知识面广,更重要的是他们都能认认真真地做事情,踏踏实实地学东西。有了这两点,区区一个高考,绝对不成问题。
一、高考是知识的考试
高考是知识的考试,高中学的知识有用,高考考的东西也有用,只是这个“用”不能马上“转化为生产力”,而是在为更深入的专业学习打下基础。
高考是知识的考试,没有什么疑问。但这些知识有没有用,则疑问很大。高中的知识,无论文科理科,大家普遍的感觉是学来没什么用。我读高中的时候常常有这种感觉:我辛辛苦苦学了十二年,从六岁到十八岁,成绩也算很不错了,但如果现在让我工作,我能够做什么?想来想去,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什么都不能做。政治历史这些东西不用说。数学能够排得上用场的无非简单的加减乘除,这些小学就会了,什么立体几何、圆锥曲线拿来有何用处?语文学了十几年,读书看报是没有什么问题了,但写作水平还远远达不到发表的程度(我大四之前没有在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过任何文章,连高中时学校编的本校学生优秀作文选都没我的份)。英语学了六年,只能读懂高考的阅读理解和《英语学习报》,英文原版的报刊完全看不懂,至于收听英语广播、与外国人交谈更是门都没有。这些东西不仅没用,还花了那么多钱,耽误了学别的本事,肩不能挑背不能扛,给人下苦力最多能领别人一半的工钱。真正“百无一用是书生”啊!
郁闷之中,闲翻柏杨的《倚梦闲话》,上面有一篇抨击台湾联考(相当于高考)的《联考必须改变》,引用了一段讽刺科举的话,还加了点批语,读来非常有趣:
“嗟夫,联考正无情地摧残知识和人性,清王朝徐灵胎先生曾有诗咏科举曰:
读书人,最不济。烂八股,一堆泥。原来只为求才计,谁知道变成了坑人技。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摇头摆尾,便认为是圣门高第。可知道三传四史,是何等文章?汉高唐宗,是哪朝皇帝?案头放,高头讲章(现代则是模拟试题矣),书店买,新科利器(这类参考书,现代书店可多啦)。读得来肩背高低,口角嘘唏。甘蔗渣儿,嚼了又嚼,有何滋味。辜负光阴,白日昏迷。就教他骗得了官,也是小民跟国家(原文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