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1/4 页)
思考的问题。长期的流浪生活,加上无时无刻不存在的歧视和压迫,使他们在艰苦恶劣的环境中树立了一种独立的生命意识。犹太人在孩提时就被灌输独立自救的意识,以期能在未来的坎坷人生路上应付自如。这种独立意识的培养,主要来自父母及犹太社区对孩子“只相信自己,不相信别人,任何人都不可靠”的教育。在内心里,由于从小受的苦难跟别人不一样,老罗斯柴尔德比其他人更加渴望自立,更渴望创业。他不愿给别人,哪怕是自己的亲戚打工,一辈子寄人篱下,受人摆布,他宁可放弃汉诺威宽松的工作环境,也要在法兰克福这个全欧商业重镇闯出一番事业。
熟悉欧洲地理的人都知道,德国位于欧洲中心,而法兰克福则处于德国的中心。宽阔的美因河从市中心穿过,水陆交通十分便利。对一个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少年来说,创业谈何容易。老罗斯柴尔德搬回了法兰克福父亲留给他的那间破屋子。在添置了一些必要的生活用品后,手上的积蓄已所剩无几,他不得不出去找工作。当时的德国恰逢七年战争,全境遭到兵火的野蛮破坏,经济活动陷于停顿。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找一份工作比登天还难。没有工作,没有收入,天天看着自己的积蓄坐吃山空,老罗斯柴尔德心急如焚。
战争期间,法兰克福数次被围。围城期间,从城外输入的粮食断档,无依无靠的穷人们只能到城里的垃圾场去找吃的、捡用的。长期失业的老罗斯柴尔德为生活所迫,亦加入了拾荒者的行列。为了增加收入,老罗斯柴尔德从垃圾堆里挑捡有钱人家丢弃的破衣烂裳,洗净后再以极低的价钱转卖给城里的穷人。日复一日,无论有无战争,生活窘迫的老罗斯柴尔德成了拾荒行列中的常客,当上了名副其实的“破烂王”。
成年后的老罗斯柴尔德又高又瘦,顶着一头火红的头发(后来这成了罗斯柴尔德家族的标志)。他的眼珠是黑的,目光锐利,留着一撮小小的、向前突出的黑胡子。少年时代的理想之火没有泯灭,只是在艰困生活的重压下,它缩成了一个小小的火种,直至有一天,上帝用机会之手,向这颗濒临熄灭的火种点了一滴弥足珍贵的灯油。
。 想看书来
当希望被一再剥夺的时候(12)
长期经营旧衣买卖业务,使老罗斯柴尔德成了法兰克福犹太街上的一名二手服装商,终年忙到头,也只能赚点蝇头小利。但这一生意在传统上和其他旧货生意是相通的。在地域狭窄、只有一条街的犹太隔离区里,旧货铺是扎堆的,这里头包括了旧货业中的贵族——古董店。在老罗斯柴尔德门面狭小的旧衣铺对面,恰巧开了好几家古玩店。一天,当老罗斯柴尔德坐在自己的店铺柜台后面,百无聊赖地等生意的时候,发现有几个穿着破衣烂衫的街头小流浪儿,在街对面的古玩店里一家一家地钻进钻出。他们每走进一家店,就从口袋里掏出一把东西放在柜台上询价。店主拿着放大镜一个一个仔细地检查这些货色,然后很爽快地掏钱购买。
开始,老罗斯柴尔德没把这件事放在心上,还以为是那些小流浪儿偶尔从地上捡到了值钱的小东西,如银戒指、铜顶针之类的,到古玩店变卖。但过了几天,这拨小流浪儿又光顾街对面的古玩店,重复上次的举动。更让人奇怪的是,几天后,同样的事情又发生了!老罗斯柴尔德对此产生了高度的兴趣。人不可能天天捡到金元宝,这些小流浪儿到底在向对面的古董商卖什么好东西?他本能地感觉到,这里头可能隐藏着能够改变自己命运的事物。
刺探别人的商业秘密是不容易的。在经商高手云集的犹太隔离区,要去刺探一个犹太商人的发财之道,更是难上加难。从小跟着父亲闯荡江湖,经历过不少风浪的老罗斯柴尔德,当然不会直接撞进街对面的古董店去问个究竟,他有自己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从下决心刺探出对面古董店的商业秘密起,老罗斯柴尔德留了个心眼,他继续不动声色地做自己的旧衣买卖,只是在柜台下面多放了一只破包。
终于有一天早上,那帮破衣烂裳的流浪儿又出现在街对面的古董店。当这些孩子正在古董店里与肥胖的店主讨价还价时,老罗斯柴尔德便拎起了柜台下面的那只破包,对隔壁的同行说:“罗森斯坦,我要出去收货,麻烦你替我看一看摊子,我下午回来。你反正知道我这些货该卖什么价。”然后,他就拎起破包,很快消失在隔离区白天熙熙攘攘的人流中。
当希望被一再剥夺的时候(13)
其实,老罗斯柴尔德没有走远;他只是到邻近的犹太宗教学校,站在校门口与看门的老头聊天,两眼的余光紧紧地盯着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