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1/4 页)
宗典型,守成当若何,用兵当若何。又教之以经史,凡往古成败,人心向背,事事精详指示”。太子进步很快,不仅学识渊博,而且精于骑射,深得康熙帝的信任和喜爱。
老皇帝的难题(5)
随着时间的推移,众多的皇子们相继长大成人,他们各自在权臣的指教下,施展权术,培植势力,作谋取皇位的准备。而胤礽作为法定继承人,背上的包袱最重,既害怕诸兄弟夺位,又担心老皇帝移爱,储位发生变化。于是,在朝中寻找自己的依靠力量,以专宠固位。这样,便和权臣索额图结成了帮派。而索额图与另一位权臣明珠势同水火,拼争激烈。明珠等就力推皇长子胤禔上台。从此,双方拉开了决斗的阵势。康熙帝自然不会容忍这种事态发生,便先后向两个权臣开刀。处死索额图的理由是,阴助太子“潜谋大事”,说得直白一点,就是阴谋发动宫廷政变。而皇太子也明显地表现出对皇帝的怨恨,蓄意为索额图报仇。致使康熙帝昼夜担心自己的生命安全。于是,决心易储。
但胤礽被废黜之后,太子位置出现了空缺,又引起了更多皇子的觊觎,再次挑起拼争的热潮。尤其是皇长子胤禔,以为天命所归,非他莫属。还有皇八子胤禩,因为废掉太子后第四天,康熙曾令他署理内务府总管事,显然是垂注于他。但是,他们都是过于性急了,以致个个作了充分表演,被明察秋毫的康熙帝一一看穿。在很短时间里,拘囚了六个皇子。看得出,为了保住皇位,他已经不择手段了。但他毕竟已经年近六旬,这样下去,将如何收场呢?于是,除皇长子外,其余五人全部放出。并让群臣公议立储之事。结果,包括皇九子、皇十子、皇十四子在内的诸皇子及王公重臣,一致保举皇八子胤禩为皇太子。康熙帝发现胤禩竟如此深孚众望,显然对自己的皇权已经构成极大的威胁,便摆出一着出人意料的绝棋,复立胤礽为皇太子。
这一举措,引致了新的混乱,众多保举胤禩者都人人自危。为了稳定人心,康熙帝便对其他皇子加爵晋封。这也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反而因为爵位晋封又增加了新的竞争的砝码;而胤礽也并没有因为得以复立而心存感激,反倒变本加厉地为夺取皇位而疯狂运作。结果,逼使康熙帝狠下决心,再度废掉太子。这一次的罪名,是他替步军统领托合齐等几个获罪的贪官潜通消息。为了给自己选人失当找出借口,康熙帝强调,胤礽的变坏乃是上了坏人的当:“凡人幼时犹可教训,及长,而诱于党类,便各有所为,不复能拘制矣。”
这两度废立,反复折腾,使康熙帝受到极大的刺激,对于预立皇太子的弊端也深有所悟,于是,明令告诫:“诸皇子中如有谋为皇太子者,即国之贼,法所不宥。”这当然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帝位至尊、皇权无限的诱惑下,诸皇子哪个也不甘示弱,仍然“纷置党羽,联络臣工,刺探朝政及其父王之起居,希冀迎合上意,借邀宠眷”。就在这日甚一日的激烈竞争中,老皇帝带着深沉的苦恼和无边的憾恨,撒手尘寰了。
鉴于康熙帝为建储一事,劳心费力四十余年,最后闹得混乱一团、不可收拾的严重教训,雍正皇帝即位之后,决定对继位制度进行改革。具体做法是,由皇帝将准备继统的皇子的名字,“亲写密封,藏于匣内,置之乾清宫正中世祖章皇帝御书‘正大光明’匾额之后,乃宫中最高之地,以备不虞”,待皇帝死去后,再启封揭晓。这样,立嗣问题由公开转向秘密,大权完全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可以不受任何干扰。此一做法,后经乾隆帝进一步改进,遂成为有清一代的“祖宗家法”。
四
作为一种世袭制,皇位嫡长子继承制并非一开始就存在的,它是中国古代国家政治组织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在母系氏族社会阶段,氏族和部落首领由民主选举产生,财产统归以母系计算的氏族共有,无所谓世袭制。后来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出现了私有财产,其共同财产部分仍然属于全体氏族成员所共有,因而,氏族成员仍然拥有选举与撤换首领的权利。
及至殷商时期,其王位继承法发生了变化。王国维先生认为,商之继统法,以“兄死弟及”为主,而以“子继”辅之,无弟而后传子。从严格意义上说,此时,世袭制尚未完全确立。
老皇帝的难题(6)
到了西周前期,周公旦曾以武王之弟身分继位称王,但由于他的兄弟不服,引起了一场叛乱。鉴于殷商王位继承以“兄弟相继为主”在实际操作中存在颇大的不确定性,因而导致“九世之乱”,以及本朝兄弟争位的教训,周公旦创立了“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