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1/4 页)
部”,升任了林科所内设机构的业务科科长(股级待遇)。
光阴荏苒。这样一年年过去,转眼间王达敏便到了35岁年纪。一个有志向、有理想、有追求的男人,35岁意味着什么?孔夫子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他现在是个“而立”未立,“不惑”将临还惑的男人了,还处于底层,还在“吾将上下而求索”……
他思衬过,按照时下的社会价值观,要想在仕途上有所长进,自己光有大专文凭、中级职称经济师的头衔还不行,还要有突出的成绩和国家正式干部这个底牌,才算是具备最基本的条件,可他偏偏就是差着最重要的一环——只是“聘用干部”(被人称着瓷瓶干部)而不是国家正式干部。这对于他来说,是一个软肋。他为此常常忿忿不平,但举国体制如此,发牢骚是不顶用的,而且个人的力量微乎其微。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五章 肩负使命
李铭担任建朱市外经贸委主任也有些年头了。在上世纪九十代,这个单位还是属于比较重要的部门,因为不管国营或是民营的进出口产品,都得由他们这个渠道代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进出口业务渠道的进一步扩展,人们不一定需要从他们这个官办的渠道走了,所以现在他这个部门开始处于萎缩状态。他也早意识到此,所以他就想创办能够便捷出口的“外贸公司”,为本系统职工和全市外贸企业服务,改变“计划经济”的面孔。可是市分管领导却说他想摆脱市政府的领导,把他的创意扼杀在摇篮中。他知道自己不好再干下去了,就把工作交给副手去处理,为自己拔腿做准备。可就在这个时候,市委偏偏派他的差,于是他只得接受了市委的指派,来到了故乡秦县推行“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工作。当他接到通知后,心里有说不出的一种滋味。因为他就是这块土地——秦县的儿子,生于斯,长于斯,这个县城的情况他太熟悉了。他的父亲说来也真不容易,在60年代,一个连腿脚都不方便的农民,从大山沟里一瘸一拐来到县办的砖瓦厂做工,那时的农民最大的愿望就是成为一名国营工人,不行的话退其次当集体工也可以,他父亲当的就是集体所有制工人,全家人为此乐开了怀,所以不久就又拖儿带女地把全家搬到了县城,成了吃商品粮的“居民”。后来,读者已经知道的哪些过程,李铭插队不久上了工农兵大学,毕业后自然当了干部。那时节干部队伍里多缺文凭,他算有一张“大专”的文凭,金贵得不得了,在实行干部“四化”的当口,有文凭的人,你不想当官都不行,人家半夜里都要把你扯起来,就像*当年搞“三结合”没有现役军人,复退军人都顶用那样,他虽然是工农兵学员不怎么硬,但好歹算大专学历,够了,所以很快就被提拔为正处级的领导干部,接着李铭的弟妹在李铭的提腋下也个个发奋上了大学,后来个个都混成了人模狗样。当他父亲去世时,李家四个子女中,已有两个处级、两个科级干部了。知道他家根底的人都说,李家老宅那座房子风水好,祖坟充满紫气,后来李铭的父亲还真的嘱咐他们弟兄把老家山沟沟里没有人住的老宅和祖坟都修葺了一番,可见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人的影响之深。现在他这个已经“混出了个模样”的秦县之子,又要回到故地,专门从事把几十年来老百姓都望着眼热的“国有企业”进行彻底改革,退回到私有制年代去,他想想着这些巨变,忍不住有些啼笑皆非。
但啼笑皆非归啼笑皆非,现在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了,今非昔比,原来靠国家计划经济体制风风火火了几十年的国有企业,被神力无边的民营企业异军突起,打得落花流水,无论在市场、技术、人才和原材料方面都无可奈何花落去,被冲击得百孔千穿,着实难以为继了,对这些企业,用时下人时髦话说——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条。但这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诚然,时下媒体上不乏介绍某地某厂成功的经验,他知道,有的是有其特殊的官场政治背景的,有的则是媒体的瞎吹,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儿。他心里最清楚,在他特别了解的那些企业里,也有过所谓改革的典型经验,比如那个市铝厂的股份制改革,成为全市改革成功之冠,殊不知,政府贴了多少钱啊,老债剥离,职工获得了一份厚股,加上自己的部分,主管局为了树典型,有意“特事特办”地消化掉厂里许多富余劳力,等于全社会都给予这个铝厂做善后处理了,这么做,还改革不成功?因此,省里授予他们市这个先进典型,因主管经贸委的头儿未到会,会议决定让他代表他们上台领奖,他都感到很不好意思,抱着奖状和奖品走下台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