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1/4 页)
王羲之字逸少,当时文士皆称其字,不呼其名。
李世民脸上顿时现出得意之色,他这些年将王羲之的故帖搜入宫中,费了不少工夫,所获甚丰,为其一件欢喜之事。
他将目光投向褚遂良,说道:“嗯,朕能将逸少这些故帖收入宫中,还多亏遂良有辨别真伪之才,使朕所得逸少之墨名副其实。
欧阳卿,虞卿,你们书艺皆与逸少大有渊源,只是这辨别其真迹的功夫,遂良就把你们比了下去。”
欧阳询、虞世南点头称是,心悦诚服。
欧阳询初学王羲之楷书,此后力攻北碑,兼得秦篆、汉隶、魏碑、隋书之法,终于创造出了“若草里惊蛇,云间电发。
又如金刚瞋目,力士挥拳”以笔法险劲著称的欧体书艺。
后人赞其书法有龙蛇战斗之相,云雾轻浓之势,掀举若神,森森焉若武库矛戟。
虞世南自幼师从僧人智永学书,这智永乃王羲之的七世孙,自然以家学相授,虞世南实在是继承了王羲之的书法精妙之处。
四夷遥尊天可汗 八方搜求羲之墨(9)
此后,虞世南又汲取了北碑之长,其下笔如神,不落疏慢,融南北书风于一炉,创下了外柔内刚的新书风。
褚遂良师从虞世南,书法婉美华丽。
他高中状元入仕之后,一段时间专注于四库经籍之参校,当时天下之人奉朝廷之命争相献古书,这其中,包括有大量的前人墨迹。
褚遂良面对这样浩繁的古书,首要者要辨其真伪,因倾注大量心力深入其中,结果有了两项意想不到的收获。
一是能够准确地辨别经籍的真伪,他对古人故帖有偏好,其中又接触了许多王羲之的真假故帖,故有了辨别真伪的经验;二是在接触王羲之的故帖过程中,能够潜心识其妙处,又有了新的感悟,使其书艺若“瑶台青琐、睿映春林、美人婵娟”,在秀媚中见劲练,有着美丽大方的神韵,有别于虞世南。
由此可见,这三人书法各异成为大家,追根溯源,皆与王羲之大有干系。
李世民钟爱王羲之故帖,他每获一纸,皆要由褚遂良来辨别真伪,因有今日此语。
褚遂良闻言说道:“陛下以重金收购王逸少之帖,可谓倾尽全力。
臣等书法源于王逸少,然心爱王逸少者,臣实在难及陛下。”
褚遂良所言不虚,这些年,李世民迷恋王羲之书艺的程度,可以说近乎癫狂。
他一方面仔细揣摩王羲之书艺的精妙之处,另一方面,就是大加收寻王羲之的故帖。
其搜寻的方式,以重金收购为主,此外,他还叫来王羲之的后代,温言让其进献家中所存的王羲之的真迹。
李世民所以这样费心下力,主要因为他酷嗜书法,对书法史有独到的见识。
他认为三国以前无书法大家可言,此后虽有钟繇、张芝、索靖、萧子云、王献之等人小有名气,但最值得推崇的还是王羲之。
房玄龄、褚遂良等人修撰《晋书》,李世民主动要求为《王羲之传》写《论》,其中赞扬道:“所以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裁成其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
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慕手追,此人而已。
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李世民为当朝皇帝,亲手为王羲之作《论》,可见其有着不同寻常的偏爱。
李世民听了褚遂良的恭颂之词,脸色顿现萧索,叹道:“唉,朕穷尽心力搜寻逸少之帖,可那《兰亭序》之真帖至今未见踪影。”
《兰亭序》又名《兰亭集序》,由王羲之所作。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当时的名士孙统、孙绰、谢安、支遁等四十一人,宴集于会稽山阴的兰亭。
是日,天朗风清,惠风和畅,举目就见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如此好景好兴致,引起众人诗兴大发,纷纷写诗。
当时的唱和吟咏,这里也不一一细表。
各人诗作汇集一起成册,名为《兰亭集》,他们又公推王羲之为之作序,王羲之遵嘱挥笔而成,是为《兰亭序》。
该序共有三百二十四字,其中记叙了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了王羲之认为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
序中文字优美,为一篇绝佳的传世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