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1/4 页)
挑膏店(2)
湖北恩施,熬制烟膏有一个著名的技师叫万天宝。他煮的烟膏叫漂烟。其作法是:三煮、三滤、三澄、三漂,用白炭烟细细熬煮成膏后,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土中窑藏才能吸食。他用这种方法煮烟,一锅用水二三斤、烟土若干两,却要用三天时间煮成,每天工资为3银元,仅煮烟就要花9元。因此其漂烟仅富裕人家才能“一饱口福”。
湖北宜昌有个烟馆老板陈德元,自己掌握了熬烟的技术。他知道熬烟要有技术,熬老了有焦味,熬嫩了挑不上扦子。因此,熬烟都是他自己做。他用一个带木柄的铜锅,把烟土和从烟枪里挖出的烟灰放在里面,加点老水,放在炉子上用小火烹,直到浓缩成膏子,烟就熬好了。他的烟熬得好,当时尽人皆知。从其操作过程看,陈德元的熬制方法很简单、粗疏;其烟膏远近闻名,大概是因为加入了烟灰、老水,使之含鸦片毒量加大,烟劲更足,使吸食者更觉过瘾吧。
广西梧州的土膏店熬制烟膏,规模相当大。他们的方法是:每次将生烟100两加水煎煮,用疏布筛去杂质,反复四次,共煮10个小时才成熟膏。他们在熬制烟膏过程中发现,云南烟土可得回八成烟膏(即10两烟土可熬成8两烟膏),贵州货仅得回六七成。
广州的三有公司,对熬煮十分重视。该公司有一批制作烟膏的能手,操作技术熟练。制作烟膏的工序很严格,熬煮时必须采用钢锅来煮。也十分讲究放多少烟土,配多少水,煮成多少熟膏,都有定量。熬煮用的燃料也用最好的木炭(称为京炭)。开煮时,公司派人监督,以防止偷工减料。操作人员有高低之别,最高级别的是由香港烟商派来的。烟膏煮成了,首先要送给股东们或吸烟的巨头品尝,认为合格了,才起锅分发包装。
当然,熬制烟膏过程中,也有不法之徒掺杂假货,坑骗吸食者。如掺杂干果脯、柿饼一类的无异味的东西。
挑膏店在经营熟膏熬制、买卖的同时,往往开烟灯,供吸食者吸食。如天津的土膏店即在店内设置床位,备有烟灯、烟具,供烟客吸食。山东济宁的土膏店,也专门开辟烟室,设置烟榻,置备烟枪、烟灯等多套考究的烟具,随时供瘾君子开灯吸食。有的还雇佣二三名漂亮的女招待,专门为顾客烧烟、看火,以便招徕主顾。从这方面来看,挑膏店与烟馆有相似的地方,都经营着开灯吸食之业。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烟馆(1)(图)
在鸦片泛滥以前,中华大地上已出现了烟馆。据记载,至迟在清雍正年间大烟馆就出现了。鸦片战争以后,鸦片泛滥成灾,各地烟馆林立,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凡是人烟聚处,都有或大或小的烟馆存在。以下按地区分别予以介绍。
上海。自鸦片战争以后,上海开埠,迅速成为鸦片入口的中心,烟土大量涌入,烟毒遍地。据有关资料记载,清同治十一年(1872)上海有烟馆1700余家,诚所谓“上海烟馆甲天下”。当时,烟馆已成为上海的一景,有关文献对上海烟馆作了详细介绍。如陈无我在《老上海三十年见闻录》第10页《二十年前上海英租界烟间录》一文中,详细记述了一些著名烟馆,兹抄录如下:
二十年前初到上海之人,咸谓上海有一奇事,即狂吸鸦片。人不能一日舍粟菽,上海则土店多于米店,烟馆多于饭馆。所有烟间,皆高大其室宇,精洁其器具,榻则镜石镶嵌也,灯则精铜雕镂也,斗则寿州购办也,烟则冷笼清陈也。抑且枪必择其老,扦必取夫钢,盘必择其洁,以及烟茶之供给、手巾之伺应。不特有瘾者趋之若骛,即无嗜好之人,睹此一榻横陈,青灯有味,消磨岁月,呼吸烟霞,亦于此间得少佳趣,而忘其为伐性斧、腐肠药焉。当时英租界烟间最多,法租界、公共租界的烟馆亦复不少。而且有名的烟馆多在法租界内。如当时最为著名的眠云阁,即设在法租界中,它的铺设精雅,烟具灯枪精巧无比。不仅如此,该烟馆首开使用女堂倌的先例,广招顾客。南诚信是法租界内的另一著名烟馆,以拥有烟塌数之多闻名上海。它有东西二厅,每厅设塌20余只,还有雅室,置一榻或二榻,四壁贴挂书画,多名人手迹。其中有一联,颇能传神:“重帘不卷留香久,短笛无腔信口吹。”开设在麦家园一带的绮园,以烟枪考究闻名,其烟枪有虬角象牙的,有广竹湘妃竹的,有甘蔗枸杞藤的,各式兼备,一枪之值高达百余金。还有一种大罗枪,更为名贵,以三千金易得。
此外,闻名遐迩的烟馆还有北清芬、广诚信、老延龄、北诚信、五层楼、华众会、四海升平楼、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