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书架
首页 > 仙侠小说 > 通史演义全编 > 第14章 黄河水患背后的神秘力量是什么?

第14章 黄河水患背后的神秘力量是什么?(第1/2 页)

目录
最新仙侠小说小说: 凡人神魂:逆天修行路我有一百种方式弄死书记我一个修仙的,你跟我讲功夫?贫民阵符师综武:从重生慕容复开始开局荒年,我带寡嫂修仙长生西游掠夺诸天根达亚部落别人都在练武,你修仙长生?云巅仙途之天命传奇绝杀之域灵界天尊之林风魔法世界种田记逆天而行:至尊修真挽天倾盗天书我成了神级大盗间境我是谁时光迷城:寻找史前文明帝域

话分两头,这条化蛇精早已得知禹王来治水,但却打算分走它的水源,这似乎不太合适。它率领了成千上万的化蛇,各自手持兵器,在伊河水上展现神通。禹王想要将水壅塞不通的地方开拓通畅,但是化蛇精却制造起波浪,使人无法疏通。禹王说:“这一定是水里的妖怪。”他下令让江婔和江妃两人去捉拿化蛇精。江婔手持刀,江妃手持戟,冲入水中。正在这时,化蛇精的头领出现了,果然遍体镶嵌着五彩宝石的饰品。江婔大声喝道:“妖蛇快退开,否则你将遭受被分尸的惨祸。”化蛇王大声回应,然后轮起戟与江婔交战。他们交战了两个时辰,化蛇王与两人力战不过,渐渐感到体力不支,于是便躲入了伊水洞中藏匿。二江上岸后将情况报告给了禹王。禹王说道:“这只不过是个小怪物罢了,让我们看看它还有些什么本事。”禹王下令继续治理水患,但整整一天都没有看到化蛇精的任何动静。第二天早上,突然听到了伊水下和阳山上传来的喊杀声,声势震天。方道彰说:“这一定是请来的帮手到了。”宋无忌说:“一定是邀请了鸣蛇精前来帮忙。” 二人走上阳山,看见那条鸣蛇身上布满金玉,发出硁硁的声响,仿佛在说:“你不该上门来欺人。”它手持一把金剑,展开四翼,向宋无忌扑来,速度非常快。宋无忌用剑将鸣蛇精的攻击挡开,方道彰随后拔出刀子协助防守。鸣蛇精的四个翼不停地拍打,飞来飞去,翅膀又大又宽,让人摆脱不了。但是方道彰用刀砍下了其中一只翅膀,让它的攻击受到了一定的影响。鸣蛇发出了救命的喊声,随后跌落在地。方道彰上前命令众人将其绑起来。化蛇精仗着鸣蛇精的威势,也冲上岸来,与江婔、江妃两人展开激烈战斗。听到鸣蛇精被捉,化蛇精十分惊慌,急忙展开翅膀,飞上云端企图逃走。禺强看出了化蛇精的企图,立刻用弓箭向它射去,正中了化蛇精的左翅膀,它也跌落在地上。众人将它绑了起来,一起带到了禹王的面前。禹王说道:“旱灾肆虐是一种罪行,水灾肆虐同样也是一种罪行,这些罪行都不能原谅。”于是下令将他们斩首。禹王下令说道:“罪魁祸首已经被除掉了,其他人可以宽恕,但从此以后不准这两个家族再制造水旱灾害来伤害百姓。”其他的小妖精个个低头认错,然后纷纷逃走躲藏起来。 又走了两百里,禹王带领人们前往昆吾山。这山中富含赤铜,有一种野兽,长得像猪,头上有角,发出像人哭泣一样的声音。这些动物通常会成群结队地在那里踟躇不前,看到人来了也不敢离开。禹王看了看,说道:“这种动物叫做讋蚔,人吃了它的心,就不会昧着良心了。”于是所有人都去捕捉这些动物,然后将它们烹煮食用,每只动物都有上百斤重。禹王领着人们走了一百二十里,来到了葌山。疏通葌水,然后让水往北流入伊水。禹王带领人们走了三百八十里,到达了蔓渠山,伊水从这里流出。禹王命令大家疏通蔓渠水,使它向东流去,最终汇入洛水。突然间,山中跳出了两个兽,它们的头像人,身子像老虎,发出像婴儿一样的叫声,想要来攻击人并吃掉他们。禹王看见了这两个兽,说道:“这两种兽叫做马腹,它们的性情凶猛,喜欢吃人。”禹王命令禺强和唐辰去捉这两种兽。禺强先去,唐辰也跟着去了。马腹向禺强扑来,但他侧身避开了。马腹感到惊讶,然后被禺强用一根大木棍拦住了腰部。马腹感到疼痛,回过头来再次向禺强扑去,但禺强再次闪开,并且也被拦腰一棍。禺强的力气很大,但这两棍却足够让马腹受苦了。由于马腹的腰受伤,它已经无法继续攻击,禺强用几根棍子将它打死了。唐辰也打死了另一只马腹。禺强和唐辰上山后,碰见了几个长着人的面孔和鸟的身体的神只。这些神只走过来迎接他们,说:“我们是这座山的守护神,现在那两只凶兽已经被消灭了,请你们不要再杀害其他生灵了。”这些神只献上了金玉和竹箭,说:“这些都是蔓渠小山产的。”禺强和唐辰都婉言谢绝了这些礼物。禺强于是选择毛色良好的禽兽,投进一块吉玉祭祀它,而不用糈米作为供品。 禹王带领人们来到了敖岸山,他们宰杀了一只母羊,然后用它来祭拜土地之神。接着,他们来到了青要山,发现这里有一种名贵的矿泉水涌出。禹王命令将这种珍水引导向北流入黄河中。他们还遇到了一位名为武罗的神只,名叫魈。他长着人的面孔和豹的花纹,小腰白齿,穿着金银器,两只耳朵上都戴着珠宝,他的声音像玉石一样清脆动听。禹王为了向武罗神祭祀,献上了一头羊作为磔祭品,还用一只雄鸡作为祭品埋在地下,用稻谷煮成的饭团作为祭品。在向东十里的地方,有座騩山,正回的水源就发源于此。禹曾经命令疏导这条河水,使其向北注入黄河。回水(正回水

目录
万历新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