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1/4 页)
从苏联归国的王明、赵容,从新疆搭机的陈云,一起走下飞机。毛泽东热情洋溢地说:欢迎从昆仑山下来的“神仙”,欢迎我们敬爱的国际朋友,欢迎从苏联回来的同志们,这叫喜从天降!
第三章 三八式:步枪、干部、中社部
康生部长、潘汉年、李克农副部长(2)
刚刚抵达陕北一年的中共中央,正在应对抗日战争爆发后剧烈变化的形势,正在清算张国焘的错误,正在整合中央领导机构,急需共产国际的支持。在共产国际七大上,中共有王明、周恩来、张国焘、毛泽东当选执行委员会委员,赵容、博古当选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王明还当选执委会主席团委员、政治书记处候补书记,主管亚洲和拉丁美洲各国共产党的工作。赵容当选主席团候补委员,接替王明担任中共代表。王明在共产国际的地位,比中共的所有领袖包括毛泽东都高!
毛泽东的欢迎不是客气。不久,这架飞机上下来的三个人都担任了中共中央的重要职务。王明任中央统战部部长、赵容任中央社会部部长、陈云任中央组织部部长。不久,赵容改名康生。
为什么选择康生担任中社部部长?当时有句流传语言:“保卫工作要选择最好的干部担任。”那么,领导全体保卫干部的干部,岂非最好最好的干部?而康生后来的表现,却证明这是个最坏最坏的干部。作者不得不思索这个任命的来历。
数数延安干部,曾经担任情报、保卫战线高级职务的有:周恩来、陈云、康生、邓发、罗瑞卿、李克农、潘汉年、周兴等人。周恩来是中央领导人,陈云另有重任,罗瑞卿主要在红军工作,邓发、周兴参加过肃反,潘汉年、李克农在特科的地位不如康生,算起来,由中央政治局委员康生担任中社部部长,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深层原因可能不止于此。一些曾在康生领导下工作的老保卫干部说,当时康生总是强调国际经验。
国际经验!
不能低估共产国际在这个阶段对于中共的影响。从组织关系上看,中共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共产国际对中共是上级领导关系。特别是在中共内部的争论中,共产国际更起着关键的仲裁作用。张国焘与中共中央分庭抗礼,还是张浩代表共产国际表态,才使张国焘接受中央领导。这次王明、康生回国,行前受到斯大林的专门接见。共产国际执委会书记处在8月专题研究中国局势,讨论通过王明的报告。这个报告认为中国当前的中心任务是“在国共合作的基础上建立全中国反日党派各党派的抗日大联合”,进而“建立全中国统一的国防政府和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
从国共对抗转为国共合作,这将要求中共实行180度的政策转变,异常困难。共产国际总书记季米特洛夫决定:“这个时候需要加强国内干部的力量,需要能在国际形势中辨明方向,有朝气的人去帮助中共中央。”共产国际选中并派回的这种干部,主要就是王明和康生。
康生在共产国际任主席团候补委员,在中共党内仅次于王明。康生在国内也有相当资历,曾在上海从事基层工作,曾经担任江苏省委组织部长、中央组织部部长。而且,还有中社部职务所需的情报工作经历,负责过中央特科工作。而且,康生曾在共产国际参与情报工作,学得不少“特别工作建设”经验。
正在健全情报、保卫工作组织的中共,当然也会重视这方面的国际经验。那时的延安驻有苏军情报组。中共中央和中社部都住在枣园,苏军的情报组就在中社部后边,专门盖的砖房,还有自己的专用电台。中共中央与共产国际的联络,由毛泽东直接掌握,通过化名“农委”的电台收发,毛泽东与斯大林的联络,则全部经由苏军情报组电台收发。毛泽东重视与苏联情报人员的关系,苏军情报组组长孙平要求学习中共党史,毛泽东就亲自为他讲解。曾在苏联参加过格伯乌工作的师哲,被共产国际派回延安了解情况,立即受到中共中央的重用,做任弼时的政治秘书,实际又是毛泽东的俄文翻译,经手与“远方”来往的全部电文,后来还担任中央书记处办公室主任。
具有国际经验的康生,又多了一重担任中社部部长的条件。创立中社部,康生很是出力。康生撰写的教材《特别工作建设》(简称“特建”),颇有一套。上海暴动中坐黄包车通过国民党封锁线,点心盒子里面藏着两只手枪,到德国时暗带毛泽东、朱德给德共的信件通过海关,等等等等,训练班的青年人听得入神。康生富于情报实践,还有国际经验;康生文化素养颇高,左右手兼能书法;康生社会经验丰富,三教九流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