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部分(第1/4 页)
“什么?迁都?”
刘协一脸惊讶的看着曹智,怎么刚过上条件好点的日子,就又要搬家了。但很快刘协很快就把张大的嘴闭上了,现在的生活条件能稍有好转,完全是靠他的曹大夫带人带粮带钱来支撑着的。但这又能维持多久,长久以往就是坐吃山空的结局。刘协走出“杨安殿”环顾着一片破旧的洛阳,心中思量道:“赋税不能从这片废墟中收取,各路诸侯的供奉物品难以跃过洛阳外的山川阻挡,在这种要住没住,要粮没粮的破败之地,的确不是长久之计!看来还是要到一个人丁旺盛之地!”
“那曹大夫以为把帝都迁往何处为妥呢?”自己想通洛阳不是长呆之地的刘协,转过身问就在身后的曹智。
曹智不同与一般的权贵或是军阀,更没法和那些“凉州狼”相提并论。他到现在从来都没在刘协面前表现出霸道,或是丁点霸气都未成展露。这是贾诩来洛阳之前,就跟曹智提点过的注意事项。后来曹智很快就印证了贾诩这种分析的依据所在:献帝刘协从小一直生活在阴谋、暗杀、敌视和挣扎当中,他从童年到少年的成长史几乎是扭曲的,所以献帝刘协直到今时今日做了皇帝,他的自我保护意识还是比别人强得多,身心中都极为排斥那种不停紧逼他的人,使他生活在恐慌中的人。
因此曹智一直以一种大哥哥的亲切态度,对刘协进行诱导,来达成自己的所愿。这是一种极佳的方式,也是一种长久的方式。刘协因此和曹智的关系更为亲近,对他现在正在成熟期的心智也是有矫正的功效。
对于刘协略带天真地问话,曹智微一欠身,直接干脆的回道:“许昌!”
“许昌?在哪里?很远吗?”
“不远,就在陈留旁边”
“哦,陈留我知道,我还差点被兄长封到那里做藩王!”
点头基本应允曹智迁都之想后的刘协,行出几步,又想起了群臣会不会对此事有异议。于是,又问曹智:“朝中有些老臣跟着我东迁长安,后又一路西返,疲惫之身还未恢复,不知这时再次迁都,会不会”
曹智马上接口道:“皇上不必担忧,臣前几日已着太史令夜观天象,说太白犯镇星于斗牛,荧惑又逆行,金火交汇革命之象也”
曹智反正说了一大堆专业天象术语,不要说献帝没听懂,就连曹智自己也没闹明白这些什么星的东西,只是最关键最后一句“魏地将要兴旺”让刘协明白了迁都不是他或是曹智的意愿,而是老天的意愿,而这个“魏地”指的正是许昌。
既然连老天都这么说了,在第二日的升殿议事上,新尚书荀彧的提议,以全体通过的高票,决定了迁都事宜。
十日后,圣驾起行,浩浩荡荡地出洛阳向鲁阳进发。
身处梁县的杨奉,这天乐呵呵的,他已经派人往鲁阳开始着手准备接驾事宜。尽管徐晃一再提醒曹智狡诈,此事中定然有诈,但这时的杨奉那还听得进去,直到他在鲁阳望眼欲穿的等了三日,也未见献帝的“銮驾”,更别说浩浩荡荡随行地文武百官了,在通往洛阳的管道上只有那几根杂草一直在摇晃,像是在嘲笑杨奉的愚蠢。
“报”悠扬的马蹄和禀报声,终于响起在了官道上。杨奉精神一振,暗道:“终于来了!”
但很快杨奉再次失望了,因为来的人数明显少得可怜,那根本不是帝驾或是迁都的队伍,而是他自己的斥候骑兵。
“快讲,帝驾呢?”
“禀大将军,曹军出洛阳后,突然改道,由道关,直放许昌而去!”
“放屁”杨奉一把摔了手中的大将军斧钺,人却因为太激动,直接坠下了马。
徐晃等一干将领,忙冲下马,来搀扶摔倒的杨奉。
杨奉急喘着粗气对徐晃吩咐道:“快,快,徐晃率部赶上去,务必把皇上给我夺回来”
千骑铁骑从鲁阳奔出时,曹智正随着献帝的“銮驾”盘旋在道关之上。
道关是一座险要的古关,因山路十二曲,往返都要盘旋上下而得名。曹智选择这条路也是经过精挑细选,这条路偏僻,又可隐藏千军万马的踪迹。但缺点就是献帝的迁都队伍庞大,因为道路曲折,所以行进的速度很慢。在一路上曹智下令把好些重、大、不易运输之物统统扔掉。刘协好生舍不得,因为这些好东西都是曹智到达洛阳后为其置办的,他已经好些年没用上这些好东西。
但曹智为了行军速度,还是坚决下令“扔”,并宽慰刘协,等到了许昌,已经为献帝置办下更好的御用之物。终于在曹智的催促下,献帝和他的三万大军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