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1/4 页)
鳌8窭锥蚰芬沧龊昧税帐值淖急浮5�墙苈弈贰Eβ�囊桓銮灼荩�巳艘彩歉窭锥蚰返娜�锶耍�⑷肓�75000美元资金,这笔资金足让公司存活下去了。当1934年的《有价证券分析》问世以后,它那年已40岁的作者已经有整整5年没有收到任何报酬了。
在书的简介中,格雷厄姆坦白地承认说,投资于普通股似乎是“名誉扫地”的事。在市场近期的低潮中,1/3的美国工业都在以低于清算价值的价格出售。几年前那些曾把华尔街当作一个有无数牛奶和蜂蜜的专家们现在又建议说“这样的股票压根不是投资”。杰拉德。M。洛布,一位以畅销书籍《投资生存大战》而出名的评论家认为要想投资赢利是不可能的。如果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在1929年是381。7点,而1932年只有41。22点,那么谁又能说明“真正的价值”究竟是什么呢!“我认为没有人真的知道,”他宣称,当某种特定的股票是“便宜”或“昂贵”。相反,洛布则认为“投机是很有必要的,可以预测未来的潮流”。
洛布强调说,真正要看重的不是企业的赢利情况,而是一种公众心理:
充分考虑人们的普遍情绪、希望和观点的重要性——以及它们作用于证券价格的影响——这如何强调都不过分。
然而,如何去测度公众的情绪呢?主要的办法是跟踪股价本身,去“盯着行情”,如果股价下跌了,那就该抛出它,而且要迅速;如果股价上涨,就该买进。仅仅只是买进便宜货是不够的——必须且只能在它“刚要开始升值”的时候买进。
如果洛布没有抓住这样一对矛盾:即成百上千的投资者在互相作出反应
并力图先他人一步,那么格雷厄姆和多德则不会抓不住这一点。
股票投机主要就是A试图判断B、C、D会怎么想,而B、C、D反过来也做着同样的判断。
《有价证券分析》给出了逃脱这个陷阱的方法。格雷厄姆和多德极力主张投资者们的注意力不要放在行情机上,而要放在股权证明背后的企业身上。通过注意赢利情况、资产情况、未来前景等诸如此类的因素上,投资者可以对公司独立于其市场价格的“内在价值”形成一个概念。
他们认为,市场并非一个能精确衡量价值的“称重计”。相反,它是一个“投票机”,不计其数的人所做出的决定是一种理性和感性的掺杂物,有很多时候,这些决择和理性的价值评判相去甚远。投资的秘诀就在于当价格远远低于内在价值时投资,并且相信市场趋势会回升。
由于大萧条远没有结束,它便成为考验人们对市场的忠实程度的关键时期,许多公司的股份的标价比它们银行账户上的现金价值还低。但是格雷厄姆,作为一个古典派学者,意识到华尔街的低落是十分符合人性周期的一部分。
巨额的利润本应变成同样巨大的损失,新的理论本应被发展然后被怀疑,不着边际的乐观主义者本应被深深的绝望所淹没,所有这些都严格地遵循着古老的传统。
格雷厄姆像生物学家解剖青蛙那样分析着普通股股票、公司债券,以及投机优先证券 (也就是迈克尔。米尔肯所说的垃圾债券)。乍看上去,当时①的《有价证券分析》是一本为正在筹建中的学科写的教科书。但是由于这本书是在1929年的大疯狂以及之后的余波中完成的,它同时也号召大家反对投机者带来的罪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完全是一个创新。洛布的投机者把股票看作一张薄纸,一张价值比下一个接手的人的出价高或低的纸。他的目标是对下一个人的期望,然后再下一个人。而格雷厄姆和多德派的投资者则把股票看作企业的份额,它的价值始终应和整个企业的价值相呼应。
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华尔街从未问过这样的问题:“这个企业售价多高?”
这便是格雷厄姆和多德提出来指导股票价值衡量的问题。它并不是一门精确的科学,但是 (关键在于)一个人并不需要精确——他所需要的是有能力甄别出那些偶尔出现的其作价远低于其价值的公司。
打一个简单的比喻,通过检查有可能确定一位妇女老到连自己的年龄都不知道就去投票,或一位男人重到连自己的重量也不清楚,那么剩下没有解决的一个麻烦问题是,如果买进一种便宜的股票,它变得更便宜了,那该怎么办?作者们承认,如果有时价格定错了,它们得经过“很长一段困扰人心的时间”才能调整过来。
在巴菲特来到哥伦比亚的前一年,这个问题的答案出现了。《聪明的投资人》把格雷厄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