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1/4 页)
员的关羽怎么可能擅作主张,攻打曹魏的军事重镇——襄阳、樊城。
盛文一方面指出关羽是“忠于刘备”的,一方面又说:“关羽因此乘势北上,并非刘备所命”,岂非自相矛盾,难圆其说。其实,古今中外,凡是重大战役都由军事统帅作出决策,这是人所共知的军事常识,笔者虽然“不敏”,但总不至于连这一点常理都不懂,何至于要借助于《三国演义》来作为“史据”呢,盛先生的“逻辑推理”似乎太离谱了吧!
关于诸葛亮是否是刘备的“军师”,是盛文对我质疑的主要内容,盛文中说:“诸葛亮从未任军师”,又云诸葛亮曾任“军师中郎将、军师将军”。我对秦汉三国有关职官的史料掌握不全,这里想请盛先生赐教有关“军师”名称及职掌的史料出自何处?盛文云:“三国时期确有‘军师’官职,且还有前后左右中军师的名称,为丞相府、将军府属官,均为第五品,多非军中官。”(案:不知其史料来源)但我却从《三国志》中觅出过硬史料,以确证盛先生此说之谬。其一,《三国志》卷六十《全琮传》曰:“赤乌九年,迁琮右大司马,左军师。”其二,《三国志》卷五十六《朱然传》云:“(孙权)遣使拜然为左大司马,右军师。”汉制,大司马位居三公,为军中级别最高的武官,两汉时常以大司马冠于大将军、骠骑将军之上,以示尊崇。众所周知,孙吴政权的官职仍然承袭汉制,难道朱然、全琮以左、右大司马身份兼任的右、左军师仅是丞相、将军府的属官,位居第五品?事实上,朱然、全琮两人因战功显赫,已被孙权擢为吴军的主帅,其“军师”身份已相当于吴主孙权的“总参谋长”了。
三国时,军师一职干系重大,皆为朝廷重臣所担任,如《三国志·孙皓传》注引干宝《晋记》云:“吴丞相军师张悌帅众三万济江。”《三国志·魏延传》载:“(魏)延大破(郭)淮等,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足见,三国时期,军师之职极其崇高,其常与丞相、大将军等最高军政职务相连。另外,所谓军师之职“为第五品”,亦是盛先生所犯的常识性错误。众所周知,汉代官员是以禄秩来定等级的。如三公为万石,九卿为中二千石,郡国守相为二千石等。而用做官僚等级的“品”,则始于魏晋以来的九品官制。诸葛亮任军师将军的时间是在刘备称汉中王时,其时三国政权尚未正式建立,怎么会有九品官制呢?
盛先生既然知道诸葛亮担任过“军师将军”,又说“诸葛亮从未任军师”,硬要把“军师将军”和“军师”划清界限,不知其史据何在?凡治汉史者皆知,汉代将军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其一为重号将军,即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以及前后左右将军。皆位比三公,地位尊贵。其二为杂号将军,地位略次于重号将军,位比九卿。杂号将军之名往往依事、因地、因性质或依所率兵种等而定,多有一定的意义。如汉武帝时,公孙敖率领骑兵进击匈奴,故被封为“骑将军”,杨仆率领以楼船为主力的水军征讨南越,故被封为“楼船将军”。东汉末年,孙坚因起兵###国贼董卓而被封为“破虏将军”;孙策起初依附于袁术,后因袁术僭号称帝,“孙策与书责而绝之,曹公表策为讨逆将军”。《三国志》卷四十六《孙策传》。这样,孙策就成了征讨“逆贼”袁术的将军。可见,“杂号将军”之杂号并非随心所欲而定,而是蕴涵其意义的。
诸葛亮袖手关羽“走麦城”再辨析(2)
诸葛亮初出茅庐时并无官职,赤壁之战后,任“军师中郎将”,备取益州后,又加封亮为“军师将军”。毫无疑问,“军师将军”亦是杂号将军。其因乃刘备此时尚未即位称帝,他自己也只是个“左将军”(且是个轻量级的重号将军),所以不可能授予诸葛亮更高的“军衔”。众所周知,诸葛亮是文官,而非武将,但东汉末年乃军阀争战厮杀之时,故谋臣文官大都有将军名号。诸葛亮一生“事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从其出草庐至刘备白帝托孤为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诸葛亮并未执政,其主要职责就是为刘备出谋划策,创立基业。诸葛亮以“军师将军”身份“署左将军(刘备)府事”,不就充分证明了他的“军师”之职吗?而且从“署左将军府事”这个职务来看,诸葛亮其时的权力相当大,他全面掌管处理刘备左将军府军政之事的重任,相当于刘备的总参谋长。奇怪的是,盛先生不知依何为据,竟然得出了“军师将军”不是“军师”的结论。
抑或我的考证尚不能令盛先生心悦诚服,这里我不妨再举两例,以资佐证。其一,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史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