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1/4 页)
“又东南十里,曰蛊尾之山,……而东南流注于洛。”“又东北二十里,曰升山,……而北流注于河,”“又东二十里,曰阳虚之山,……”
(在洛河到黄河之间是一片山地,叫作豫西山地。豫西山地从三峡以东渐入平地,直到嵩山,是著名的洛阳平原。这个时期,今天的渭河是一片大湖,与黄河不相通。黄河从豫西山地发源,叫作济水,济水与洛河汇合。薄始族终于进入洛阳平原,这是一个不少于千年的过程。)
中次二经
“济山之首,曰辉诸之山,其上多桑,其兽多闾麋,其鸟多鶡。”
(一支夏人的分支始族。这支分支叫作济。济始族从沩汭的辉诸沿着洛河的南岸溯河向西迁徙):
“又西南二百里,曰发视之山,……即鱼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伊水。”
(伊水在今天的地图上找不到,古伊洛并称,伊和洛从豫西山地发源,伊向西流,洛向东流。)
“又西三百里,曰鲜山,……鲜水出焉,而北流注于伊水。其中多鸣蛇,其状如蛇而四翼,其音如磬,见则其邑大旱。”
(鸣蛇,在华人叫作肥遗,肥遗传到济始族称作鸣蛇。)
“又西三百里,曰阳山,……阳水出焉,流注于伊水,其中多化蛇,其状如人面而豺身,鸟翼而蛇行,其音如叱呼,见则其邑大水。”
(化蛇也是肥遗。这是画在巫祠墙壁上的图画。人面而豺身,叱呼,是求雨的画面。)
“又西二百里,曰昆吾……”
(古书说,商汤灭夏时也灭了昆吾,可知是夏人的一个分支始族。)
“又西百二十里,曰姦(草头)山,姦水出焉,而北流注于伊水。……”
“又向一百五十里,曰独苏之山,……”
“又西二百里,曰蔓渠之山,伊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洛。有兽焉,其名曰马腹,其状如人面虎身,其音如婴儿,是食人。”
(洛河发源在陕西洛源,距华人的蓝田50公里。马腹就是华人史诗的娲。古汉语对娲的翻译叫作马腹。人面虎身,这是人扮演的歌舞表演。)
中次四经
“厘山之首曰鹿蹄山,……甘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洛,其中多冷石。”
(一支夏人的分支始族。这支始族叫作厘。厘始族从沩汭的鹿蹄溯洛河向西迁徙。):
“西五十里,曰扶猪之山,……虢guo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洛,其中多需石。”
(“虢”,周时有虢诸侯国,因为抵御犬戎受到周天子的奖励,从这一篇知道,虢在洛河,是周在西方的屏障。)
“又西一百二十里,曰厘山,其阳有玉,其阴多鬼(草头)。有兽焉,其状如牛,苍身,其音如婴儿,是食人,其名曰犀渠。涌涌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伊水。……”
(犀渠就是犀牛,可知大洪水时期犀牛曾经到达洛河。南流注于伊水,厘始族是沿着洛河北岸向西。)
“又西二百里,曰萁尾之山,……”
“又西二百五十里,曰柄山,……滔雕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洛。其中多粒�颉!�
(粒�颍�腔�肆斓氐奶夭�#�
“又西二百里,曰白边之山,……”
“又西二百里,曰熊耳之山,……浮壕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洛,……”
“又西三百里,曰牡山,其上多文石,其下多竹箭竹,其兽多乍(牛旁),粒�颍�穸喑嘞h。”
(这是华人领地的南部的物候。)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灌举之山,雒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玄扈之水,其中多马肠之物。此二山者,洛间也。”
(说“雒”而不说“洛”,洛水流注于“玄扈之水”。玄扈水是厘始族方言。“马肠之物”这几个字有份量,娲是华语,“肠”的意思。华语的娲传到厘始族,马是对娲的音译,肠的字义还保留着。女娲神话的起源地区在陕西,从女娲之肠到补天,人祖的女娲,从华人流传到夏人,女娲神话的起源过程基本清楚。)
中次六经
“缛羝ru;di之首,曰平逢之山,南望伊洛,……”
(一支夏人的分支始族。这支始族叫作褥羝始族。褥羝始族从洛河北岸向西迁徙):
“西十里,曰缛羝之山,无草木多金石。”
“又西十里,曰鬼(广头)山,……交觞之水出于其阳,而南流注于洛,俞随之水出于其阴,而北流注于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