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部分(第1/4 页)
“有宋愕天子臣某,敢昭告于昊天上帝:天启赵氏,运兴火德。太祖、太宗,受命立极,真宗升中,**殷盛。仁宗厚德,继体不定。上帝眷,锡臣忠武,底绥内艰。推戴圣父。恭承大宝,阏有六年。敬若天意,四海宴然。封祀岱岳,谢成于天。子孙百禄。苍生受福。
百般大礼之后,宣告祭天之礼完毕,众人又匆匆赶下泰山,在山脚下又进行祭地的仪式。赵颍礼拜之后照本宣科:
“惟熙宁六年,嗣天子臣殒,敢昭告于皇地祗:臣嗣守鸿名,膺兹否运,率循地义,以为人极,夙夜祗未。迄未敢康。赖坤无隆灵,锡之景,资植庶类,屡惟丰展。式展时巡。报功厚载。敬以玉帛、牺齐、渠盛、庶品,备兹疼礼,式表至诚。尚飨。”
至此,封禅之礼完毕。
天子赵殒封禅之后,神采飞扬,高兴之余,大赦天下,死罪变徒刑。徒刑以减,权则免之,以显仁德。
于是乎,普天同庆。
沈欢一脸笑意地呆在府邸的书房内。六月十八这个日子,他也没什么心思办公,干脆休息一天。
一边等着武华带蔡卞到来,一边想象着泰山封禅时那锣鼓喧嚣的热闹场景。
说到天子封禅,他还是始作俑者。若不是他的授意,海州日报方面怎么会抬出泰山封禅的借口来骗天子出京呢?
话说回来,他本人对封禅这事还真不大以的然。
比如天降祥瑞之说,这和中国古代的“天人相应”思想有着极大的联系,也就说要帝王贸明,才可能出现太平盛世,而在太平盛世将来之时,天往往会降祥瑞以示征兆。即所谓的“国之将兴,必有征祥。”至于天会不会降祥瑞、什么时候降祥瑞、降在什么地方,实则是一个非常隐秘的事情,正因为其隐秘性的存在,往往被一些居心之人加以利用。弄虚作假,欺人瞒天。
这种迷信思想,沈欢一直都是嗤之以鼻。
至于封禅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这种玄而又玄的东西,沈欢也可以从典籍中找到令人迷之又迷答案。汉代班固《白虎通义》说:“王者受命,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教告之其也。始受命之时,改制应天。天下太平,物成封禅。以告太平也《五经通义》曰:“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
很明白了,这似乎纯粹出于政治目的,表示帝受王命于天,向天告太平,对结护之功表示答谢,当然更要报告帝王的政绩如何显赫。
不过如果真要追究,沈欢也是比较愧疚的,这次封禅的起因不正是因为他要达到某中政治目的么!
“唉!”沈欢背靠在椅子上,换了个更舒服的姿势,长长叹息,“封禅封禅,抛开一些政治目的。古往今来,又有几个帝王的功绩够资格呢?。
第一个真正举行封禅大典的秦始皇也许够资格,他横扫八荒一统六国,书同文,车同轨,量同度,这些功绩,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基本版图及一些准则,这才是真正的千古一帝。至于其他,汉武帝也够资格,唐太宗也够可惜他没去,反而他儿子与孙辈去了,其他皆不足道矣。
最搞笑最要命的是宋真宗也乐呵呵地跑到泰山封禅,还搞出一出“天降天书”的闹剧来,真想把全天下人都当傻瓜来忽悠,焉不知却暗为全天下不笨的人所耻笑!
当然,这话沈欢只敢想不敢说,只能暗地里腹诽一下罢了。
日影中移的时候,武华敲门进来。恭敬地说道:“老师,蔡卞他来了
第二百七十五章 天才蔡卞
这是沈欢对蔡卞的评价及印象。//
十四五岁,温文尔雅,丰神俊秀,柔弱中又有一丝爽朗,目光有神而有力。
他个子中等,一身长衫,饱读诗书的样子,年纪不大,却很老成,一副小大人的模样。
沈欢满意地点了点头。
沈欢没有在有拒人于外的客厅招待蔡卞,而是在更为私人空间的书房里。分主客坐定,他还示意蔡卞喝茶,做足了礼数。
蔡卡很激动,以至于捧茶的手在轻微抖着,沈知州的礼遇令他受宠若惊。他虽然自恃才高,不大看得起同龄真正比他高龄的年轻人,然而对于沈欢,他不敢表露出来。也表露不出来。
若论才识,沈欢是八年前的殿试探花,经纶之学自不在话下;若论才学,沈大才子的诗词全天下传唱,其词多变,或豪气,或缠绵。无不精到。无不经典,皆是传之千古的好诗好词!
作的文人,对此绝对钦佩。
蔡卞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