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1/4 页)
“走出去”的步子为什么迈不开(1)
“毛里求斯在哪里?有多大?人口多少?”当王志纲在北大经济学院讲述这个案例的时候,他这样问坐在下面的学生。“在印度洋上,面积不大,人口不多。”一个学生这样回答道,引起一片笑声。
其实,当山西天利集团董事长张洪运找到工作室的时候,我们对毛里求斯的认识也不过如此。毛里求斯是地处南印度洋的海岛国家,距非洲大陆约2000公里,距马达加斯加岛约800公里,总面积2040平方公里。这样一个万里之外的小岛,在此之前很少进入我们的视野之中。
我们没有想到,在随后的几个月里,我们会如此之深地介入中非合作及中毛两国的国家战略。在王老师的带领下,工作室团队两次赴毛里求斯,遍访该国总统、总理及各部官员。工作室在深入考察中国“走出去”战略及境外合作区发展规律后,递交了“毛里求斯天利经贸合作区发展战略”,该战略得到从毛里求斯朝野到中国商务部以及天利集团的高度认同,被誉为“打造中国首个海外经济特区的宏伟计划”,毛里求斯政府从中看到了成为“非洲新加坡”的希望。
2009年2月,*主席将亚非五国之行的最后一站定为毛里求斯。在与胡主席的会晤中,毛里求斯总统、总理多次提到合作区的问题。会后在“发展中毛关系的五点建议”中,胡主席明确指出加强发展经济贸易合作区,要求国内有关部门全力支持。
中毛经贸合作区这样一个政治层面的国家战略,如何在一家民营企业和民间智库的推动下逐渐清晰,变成看得见、摸得着、可操作的思路和步骤?还是让我们从头说起吧。
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是影响今天世界发展的两大趋势,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必须在这个大背景下思考自身的发展问题。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完整意义上的全球化应该包括“引进来”和“走出去”两个方面,就像一个人必须两条腿走路才能够走得稳当的道理一样。但是对于以中国为代表的第三世界国家来说,融入全球化的过程,在最初的阶段更多的是“引进来”,“走出去”的步伐相对迟缓。
经济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当一个经济体处于全球分工体系的低端时,它只能被动地接受产业转移,而很难“走出去”,因为无论是资金还是技术都不占优势。而伴随着经济实力和技术力量的增强,中国势必要在全球分工体系中谋求更高的位置,“走出去”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时至今日,中国的外汇储备已超过2万亿美元,与30年前相比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走出去”的条件已初步具备。
纵观全球,中国“走出去”最好的对象就是非洲。中非之间有着传统的深厚友谊。新中国建国之初,在自身经济发展还很困难的情况下,中国对非洲国家给予了无私的援助,同时在国际政治舞台上,非洲国家也成为中国坚定的合作伙伴。近年来中非领导人互访频繁:2006年1月,中国发表《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这是中国首次发表面向洲域的政策文件。同年11月,中非合作峰会北京论坛召开,来自非洲48个国家的领导人齐聚北京,共商大计。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中国在非洲的影响正在持续上升。中国的援助给非洲带来了“一种新选择”,中非合作为非洲带来了不可多得的历史机遇。在这次峰会上,非洲国家希望更多地借鉴中国近年来的发展经验,*主席提出了在非洲设立三至五家经济贸易合作区的设想。 txt小说上传分享
“走出去”的步子为什么迈不开(2)
“春江水暖鸭先知”,在国家提倡“走出去”战略的同时,已经有一大批民营企业先行一步踏上了非洲的土地,其中就包括我们故事的主角——来自山西的民营企业天利集团。早在2001年,他们就因为外贸业务来到毛里求斯,发现这里商务环境很好,而且背靠非洲,于是在这里投资兴建棉纺厂,2004年又在这里成立建筑工程公司,到2007年天利已经成为毛里求斯的大企业,与政府关系良好。
在*主席提出要在非洲建立中非经济贸易合作区的设想之后,他们迅速向国家有关部门申请,凭借其在毛里求斯经营多年的雄厚实力和良好声誉,一举夺魁,获得中国—毛里求斯经济贸易合作区的开发权。
纵观众多国际合作区的发展,大致有两种思路,一是借世界产业转移的天时,将过剩的产业转移到劳动成本和资源成本低的地方,比如30年前的珠三角地区正是凭借这一点嵌入全球分工体系中的;二是借区域合作的地利之便,比如美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