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1/4 页)
有句诗是这样写的:我所知道的帮助穷人的最佳途径,就是不要成为他们中的一员。这是不是最佳途径姑且不论,但我们很难看到“通过降低自己的幸福程度或生活标准来帮助穷人”这样的现象。除非你错误地认为天地间普遍存在一种“补偿存款”(即你拥有的多了,别人的就少了)而不是物质财富无限丰富。同样,你不能通过让自己变得不快乐,来帮助不快乐的人。
一位女士曾经对我说:“我的同事工作起来既可怜又沮丧,所以,看着他们工作时死气沉沉,我就觉得自己享受工作、快乐做事是否过分,于是,我努力克制自己干工作时兴高采烈的倾向,以便不惹恼他们,或使他们感觉更糟。”
快乐不是通过“补偿存款”给予的。快乐的她并没有耗尽同事们失去的那部分数量有限的快乐。她的快乐不存在不平或自私之说。即便有意识地压抑或减少自己的快乐,她也不能把自己的快乐提供出来,自动传递给他们。快乐(或繁荣)并非商品,它不是三个逃难者共居孤岛上的最后一块方糖,也不是几个人同时被锁住的密闭容器中只能用上最后一小时的氧气。
快乐存在于当前而不是将来
法国哲学家帕斯卡说:“我们永远都不在活着,而只是希望活着;有希望总是快乐的,但如果从来只想着未来,不快乐就是必然的。”
我发现.我的病人之所以不快乐的最普遍原因,就是他们希望按照“延期支付计划”来过日子。他们并没有活在现在,也没有享受眼前的生活,而是坐等某些未来事件发生。洞房花烛夜,找到一份好工作,购房款付清,孩子熬到大学毕业,完全某项任务或者取得某个胜利,这些时候他们才会快乐,而现在他们总在失望。快乐是一种心理习惯、一种精神态度,如果眼下学不会快乐、不能历练快乐之道,就永远不会经历快乐。快乐不能建立在解决某个外部问题上。一个问题解决了,另一个问题又会出现并取而代之。人生就是由一连串问题组成的。如果你想永远快乐,就必须现在就快乐(的确如此!),而不是“因为什么”而快乐。
快乐是一种可以培养和形成的心理习惯
亚伯拉罕·林肯说:“多数人由于下决心要得到快乐,所以已经离快乐不远。”
心理学家马修·N·查佩尔博士说:“快乐纯粹是内心的事。制造快乐的不是物体,而是观点、想法和态度,而后者是个体与环境无关的自身行动建立的。”
除圣人之外,没有人能够任何时候都百分百快乐。正如萧伯纳一语道破的那样,如果任何时候都百分百快乐,那么我们可能非常悲惨。不过,我们可以通过思考和作出简单决定变得快乐。我们可以花很多时间去想高兴的事,无论眼下有多少鸡毛蒜皮的小事或日常生活所处的环境多么让我们不快。从很大程度讲,我们之所以对无关紧要的苦恼、挫折以及类似东西脾气暴躁、发泄不满、心存怨恨、过于敏感,纯粹都是出于习惯。我们对这些东西一直都如此反应,以至于已经成为习惯。这些习惯性的不快乐反应的来源,很多都是因为我们将有些事情理解为对自尊心的打击。司机在不必要的时候向我们按汽车喇叭,有人在我们说话时打岔或表现冷漠:有人在我们以为她应该打招呼的时候却没有打。甚至连那些与个人无关的事也会被我们理解为对自尊心的公然蔑视。我们希望赶公共汽车,它却不得不晚到;我们计划去打高尔夫球,老天却开始下雨;我们需要赶航班,公路交通却恰恰乱成一团。我们的反应于是便是生气、抱怨、自怜,或者换句话说,就是不快。
不快乐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本来与个人完全无关的事,我们却非要让自己对号入座。
不要再让事情摆布你
我发现,这种问题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利用不快本身的武器——自尊。“你有没有看过某个电视节目,见到某位主持人操纵观众?”我问一位病人,“他发出一个信号,意思是‘请鼓掌’,于是每位观众都鼓掌。他又发出一个信号,意思是‘请笑笑’,于是每位观众又都笑起来。观众就像温顺的绵羊或任人摆布的奴隶,让他们干什么,他们就温顺地作出相应的反应。你的表现像这一样。你在让外界事件和其他人来指示你该有何感受、该作何反应。你表现得就像一个听话的奴隶,当环境向你发出信号说:‘快生气。’‘变得不安。’‘现在是感到不快的时候了。’等等时,你就作出相应的反应。”
掌握并形成快乐的习惯,你就会变成主人而不是奴隶,正如罗伯特·路易斯所言:快乐的习惯能使一个人摆脱(或基本摆脱)外界环境的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