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1/4 页)
《毕业那天我们一起失业》
作者:佚名
第1节:写在前面的
当您翻开本书,阅览这些铺展在您面前的文字时,作为编著者,我深感荣幸,因为见字如人,你我因这本书而相见,相见即缘,缘者自圆!
记得,在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主办的一次“大学生就业论坛”上,有幸与大家一同交流一些就业心得,那次与大家聊的,主要便是这本书中所介绍的内容。在论坛的最后,大家希望我能够现身说法,聊聊自己求职应聘的经历,这到让我有些手足无措,盛情之下,我也只好从一些不愿回首的往事中,打捞起那些片片段段的回忆。
似乎那年是大二刚开始,同寝的兄弟突然跑来找我,“大为,我在报摊上看到一则招聘广告,一家新成立的杂志社招记者,不要求学历,不要求户口,也不要求经验。你不是总想当记者吗?去试试吧。”这对我而言,无疑是天大的喜讯。
记得从高一开始,我像其他青年人一样,狂热地追星,整日抄写罗大佑、郑智化的歌词,到后来自己写歌词、写诗、写小说……这些内心触动逐渐成为我的行为动机,直至落实到行动上,最终形成了一种行为习惯,将写作融入到生命中,沉淀成一种“自我文化”,这也便是我求职应聘的“一技之长”。这一路走过,使我深深地觉得:拥有一技之长的人比学腹九车、博学广才的人更具竞争力。一技之长使你的成长更为专注,使你更加拥有行动自信,使你更加拥有自我的核心竞争力。
因此,当我跨入大学校门的那天起,便深知自己的优势与劣势,从那天起便树立了自己的从业目标:做一名出色的新闻记者!也因此,我随时、随地都会随心而发,向周围的人透露一个信息:我要当记者!只有让周围的亲友、同学、同事都知道你的明确目标时,他们才会有的放矢地向你提供奔向目标的机遇。所以,我的同学才会向我,而不是向别人,传递了这一激动人心的招聘信息。
下图为我在大二时,为自己树立的职业目标,以及为达成这些目标而设立的学习目标。这些目标在当初看来似乎有些不切实际,连自己心里都没底,但历经这一路跌跌撞撞的努力与坚持,现在都已一一实现了。因此,现在又开始了奔向新目标的幸福旅程。
得到了这一招聘信息后,我便按照同学提供的联系方式给对方打电话,询问对方的相关信息。原来,这是湖北人民出版社直属的一家杂志社,总部在武汉,名为《成功》杂志。专门为追求成功人生的有志之士,推荐成功理念,介绍成功人生。此次,是《成功》杂志驻北京办事处初建伊始之时,不唯背景、不唯经验,广招贤才,共铸大业。
虽然是唯才是举,但对于一个韧性不足,刚性有余,毫无工作经验的热血青年而言,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心怯之余便约上了其他三名同学,两男两女,组成一个小团队,打着同是校刊同仁的名义,各有定位,各司其职,有策划、有记者、有编辑、有校对录排,这些也只是从别人那里道听途说来的,其实也并不知道这些职位的职能是哪些。总之,在我的策划和鼓舞之下,我们既是一个各具其能的应聘团队,又能免于自家人同时争夺一个职位那种“相煎何太急”的尴尬局面。
头顶北京夏天的炎炎烈日,四个人骑着四辆单车奔向位于紫竹院内的杂志社。当四个人坐在会客厅等待面试时,八目相对,紧张无言,好在负责接待的小姐一团和气,“你们是来应聘的吧,我们主任马上就到,你们先耐心地等等。先把这份简历表填一下。”由于没有应聘经验,我们居然忘了准备简历,好在有“简历表”可以填,但等填完这份表格,大家就更没有信心了,一没学历,二没户口,三没经验,四个“三无”人员居然也想创造奇迹!
不多时,那位小姐告诉我们:“主任到了,你们准备面试吧。”随着门外脚步声渐渐接近,四颗心都悬到了嗓子眼,毕竟是第一次接受“审判”。
主任见我们有些局促不安,便说:“噢!都还是学生啊,而且是金融专业,还没有什么相关的经验,想做兼职的编辑、记者……”他一边看着简历一边自言自语。
之后,一一问了些无关痛痒的问题,具体内容无碍乎家庭、学业、特长、理想等大众问题,但已让我们四个焦头烂额,不知所云了。原本以为可以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了,没想到这位主任的表现欲极强,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竟然一时兴起,向我们大谈“成功学”。当我们被他砍得云里雾里、满眼金星时,兴奋不已的主任突然归于理性,“你们虽然没什么经验,但看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