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1/4 页)
中美大使级会谈是世界上罕见的“马拉松会谈”,断断续续地进行了15年,直至1970年2月20日,共进行了136次会谈。由于美方坚持其干涉中国内政的立场,会谈未能在缓和与消除台湾地区紧张局势这个关键问题上取得进展,但是当时两国没有外交关系,中美大使级会谈起着保持接触的渠道的作用,在中美关系史上留下了特殊的一页。
周恩来总理曾感叹说:“中美大使级会谈虽然没有取得实质性成果,但我们毕竟就两国侨民问题进行了具体的建设性的接触。我们要回了一个钱学森,单就这件事来说,会谈也是值得的,有价值的。”
头等舱的故事
经过五年的久久企盼,经过五年的艰辛斗争,钱学森终于迎来欢欣的日子,可以回国了。
对于钱学森的离去,他的导师冯·卡门感慨道:
“美国把火箭技术领域最伟大的天才、最出色的火箭专家钱学森,拱手送给了红色中国!”
当钱学森向他告别时,冯·卡门博士深情地说:
“你现在在学术上已经超过我,回你的祖国效力去吧,科学是不分国界的。”
1955年9月7日,陈叔通先生给远在美国的钱学森发了一份电报,表明了来自北京的关怀:“您6月15日的信件收到。美国驻日内瓦大使通知:禁止你离开美国的命令已经取消。你可以随时离开美国。电告归期,告知我任何困阻。”
钱学森一家急于离开美国,生怕晚了一步有变。钱学森先是去订购飞机票,但是近期的机票早已售完。于是,只能订轮船票,最近一班轮船是1955年9月17日从洛杉矶驶往香港的克利夫兰总统号,不过头等舱的船票已经售完,只剩下三等舱的票了。归心似箭的钱学森当即买好三等舱的船票。
钱学森在登船离开美国的前一天,按照美国移民局的规定,他仍然必须去那里办理一月一次的登记手续。这是他最后一次办理登记手续。此后,他再也用不着受美国移民局的监视了。
钱学森离开洛杉矶的时候,很多朋友送来花篮。钱学森上船之后,由于三等舱的房间太狭小,连花篮都放不下,不得不把一部分花篮放到过道上。
没想到,“新闻人物”钱学森引起一位住头等舱的美国老太太的注意。在船过夏威夷之后,这位美国老太太忽然请钱学森夫妇到自己的头等舱房间里喝咖啡。钱学森夫妇来到那里,方知老太太是美国的女权主义领袖,在美国相当有名气。寒暄几句之后,老太太派人把船长叫来。船长不敢怠慢,来到了头等舱。老太太指着钱学森夫妇问船长:“你认识他们吗?”船长推说不知道。老太太对船长说:“钱先生是世界知名科学家,你怎么可以让他和太太住三等舱?”船长连忙说:“让我去查一查,还有没有空余的头等舱。”船长出去没多久,就回来了,说是正巧有多余的头等舱,请钱学森一家立即搬进头等舱。
从洛杉矶到夏威夷,克利夫兰总统号已经航行了七天。船上有空着的头等舱,船长当然早就知道。当时,美方故意对钱学森说,只有三等舱的船票了,以为钱学森也就不会马上就走。谁知钱学森去意那么坚决,就是坐三等舱也要走。得道多助。钱学森夫妇终于在那位爱打抱不平的素昧平生的美国老太太的帮助下,带着儿子和女儿住进了头等舱。
漫长的21天海上航行是很累的,他们一家在到达夏威夷檀香山的时候,下船散步,双脚踏上久违的陆地。然而,在日本和菲律宾,钱学森被告知不能下船,因为那里不是美国的领土,美方无法保证他的安全。
1955年10月8日,钱学森跨过深圳罗湖桥,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
电子书 分享网站
菲律宾华侨的信与合众社的评论(1)
关于钱学森乘坐“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船,还有一个故事:
2005年7月,*总理去医院看望钱学森。这一消息见报之后,钱学森收到一封来自菲律宾的用英文写成的信。
那是当时已经75岁的菲律宾老华侨林孙美玉写来的信,回忆起当年克利夫兰总统号停靠在马尼拉码头时,她巧遇钱学森。
林孙美*士在信中回忆了50年前的情景,钱学森谦称自己只是“蛋糕表面的糖衣”,信的中译文大意是这样的:
敬爱的钱学森先生:
距我们第一次见面已经50年了,那时您正在归国途中,船停泊在马尼拉。与您见面的那一刻对我来说是极其重要的,我一直铭记在心。那时,我们当地的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