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1/4 页)
记者:您父亲一生中和*有过三次重要的合作,因此还一度有“林罗”的提法,事实上*是个很不好相处的人,您父亲为什么能在相当长的时期跟*关系处理得比较稳妥呢?
罗东进:*这个人他很有特性,他打仗作战这方面还是很有一套的,但他个性比较强,很难和人家团结共事。他们曾经三次在一起共事,就是红军时期在红四军这一段,后来到一一五师,抗战开始以后在一起,后来*负伤离开了一一五师,以后到东北(解放战场)他们又在一起。
至于“林罗”的说法,过去讲“林罗”是因为他们比较长的时间在一起共事。*就曾经说过,他说:“什么‘林罗’?‘林’和‘罗’从来不是在一起的,应该分开。”
我父亲这个人不愿意和人家争功。因为他对*总的特点也掌握住了,*经常坐在作战地图前一坐就是一整天,就考虑他的作战方案,别的事情都不管。所以我父亲把*不愿意管的一些事情,政治工作啦,动员工作啦,活动工作啦,以至到后来到了东北还有军事工业这些事情都抓起来。这样的话他们在共事当中就配合得比较默契。
而且对*一些非原则性的毛病,他也可以容忍,他的心胸比较宽。他从来不争功,也不诿过,有了问题主动去检讨。他在当红四军政委的时候,曾经有一次因为抓了俘虏被国民党军队又抢回去了,当时有个书记处的代表在部队里,了解到这个情况以后就指责这个事情,父亲就主动作了检讨,这个代表当场就免了我父亲书记的职务,当时*就不吭声,以后这书记就让*做了。 。。
国有疑难可问谁?…采访罗荣桓的儿子(6)
就这样的事,他能容忍,他也不和*计较,所以当时很多人讲这不公平不公道,但是他从来不问这些事情,所以他们两个还能在一起。
记者:尽管您父亲心胸开阔,但是他的容忍退让应该也不是一味的吧?
罗东进:就是非原则的这样一些事情,我父亲都不计较。但是对原则性问题,他要提出他的意见不让步。
比如说,在辽沈战役中下了决心要打锦州,突然接到情报,国民党在锦州又增加了几个师,这时候*就有些担心了,犹豫了,因为他原来对打锦州是有一些顾虑的,当然这些顾虑不是没有道理的,但是主席已经多次要求一定要下决心打锦州,而且在会议上已经下了这个决心了,所以他就给主席发了个电报,电报里请示能不能回师去打长春。但是我父亲认为*这个想法不正确,所以他就提出自己的意见来,而且想方设法和刘亚楼一起做*的工作,促使他又下了决心去打锦州。这个时候主席在等的过程中很着急,我记得有个电影反映了主席冬天在外面等的情景,他不进屋子里去,在外面一直等,整天工夫也不回去,周副主席找他也不回去。
以后由于他们做通了工作,我父亲他们说再给主席发个电报,然后*说那你起草,所以我父亲又起草了电报,做了一些自我批评,讲了还是下决心要打锦州,这时候主席才放了心,辽沈战役才能够顺利地进行。在这些原则问题上,他不让步。
记者:人们常常把您父亲称为“毛泽东思想最忠实的实践者”,为什么这样说?而且据说也正是因为这个,后来和*有了一些冲突?
罗东进:他对主席的思想是很忠实的,他强调的是“理论联系实际,要实事求是,不要一味背警句”。
上世纪60年代*提出来学习毛泽东思想,要活学活用,要带着问题学,要立竿见影,听起来对主席的思想非常坚决。但是我父亲对他的提法当时就有看法,当然*那时候这样标榜学习毛主席著作,他是别有用心的,到“*”这些事情就清楚了。
我父亲感觉到这种提法不对头,这样会把学习毛主席著作引向一种庸俗化,他不同意。在一次会上,好像是在讨论一个文件草案的时候,我父亲就讲了,这个草案里头写了很多像“带着问题学,活学活用”“立竿见影”等等这些话,他说这样恐怕不妥当,应当说学习毛泽东思想的精神实质,学习它的立场、观点、方法。当时*脸就拉长了,说了一句:“那你说怎么学好?”最后他站起来,也不开会了,拂袖而去。
他和*在如何学习主席著作上有不同的看法,我父亲觉得这不是个小问题,后来很长一段时间他一直考虑这个问题。我曾经有一次给他写了一封信,讲到我们在学校学习毛主席著作。1961年的4月14日他给我回信,他说:“来信收到,你所提出的问题,我简略答复如下:学习毛主席的著作,你不要满足于现成的词句和条文,最要紧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