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1/4 页)
“你们好!”崇德把目光转向她们说,才注意到眼前这两个姑娘。昨天已经听母亲说过穆天雄的两个女儿长得很漂亮,现在一看果然如此。尤其是他的大女儿长得亭亭玉立出落大方,虽然她穿着很普通一身家做的花布棉袄,头上一条乌黑的大辫子盘在胸前,一副普通农村姑娘的打扮,可这并没有遮掩住她那一个典型东方女子文静的美。崇德心想:真是美女出民间啊!他接过穆天雄的话说道:“没有问题,你们放心过年,这孩子们上学的事包在我身上了。”
“崇德大哥,多谢!多谢!”穆天雄抱了一下拳说,又对两位老人说道:“您老先忙吧。我带孩子出去转一转,买点东西。”
“你带她们出去吧,我把这点心拿回去,就不去了。”琴秀兰对她丈夫说了一句,又对两位老人说了一声:“您这两位老人真是太客气,让我们有点不好意思了。”
“这话说到那去了。那你们去吧,我们还要去收拾一下。”宇文先生对穆天雄夫妇二人说了一句,又朝他们的女儿挥了一下手,亲切地说道:“姑娘们,再见!”
“爷爷,奶奶,再见!叔叔,再见!”两个女孩连声向宇文先生他们三个人说,然后就随着她们父亲出去了。
“看人家这孩子多有礼貌。这女儿大了一定孝顺。”宇文太太称赞着对崇德说。
“是啊!爸,我把这东西放您那屋,再端两盘点心来吧。”崇德答应着,又对宇文先生说了一句。
“行,你去再装两盘点心来。”宇文先生对崇德说,随后向老伴问道:“今天做的饺子馅别不够,复礼他们一家还都过来,别像去年那样不够吃的。”
“他们说下午就过来帮着弄,我今天多买了点肉,大白菜咱们这现成的,多做一点就行了。去年主要是他姑奶奶几个人三十晚上回来了,所以才差点儿。”宇文太太解释着说。
两位老人互相商量着,走进北屋去摆放祭祖的供品。
傍晚,天刚刚暗淡下来,城中的家家户户已经把灯点亮了。三十这一天上班的人们已经早早地放假了,人们都在家里忙碌着包饺子准备除夕这顿一年一度的年夜饭,城中不时响起的鞭炮声在空中传送着节日喜庆的声音,此时过年的气氛已经充斥在城中的每个角落,各家门前挂的灯笼、商店门前挂的宫灯、树上挂的彩灯先亮了起来,不久建筑物上的装饰灯、马路上的路灯、胡同里的灯也亮了,整个城市都亮了起来。今天这个灰色的古城好像完全地沉浸在璀璨群星的照耀里,如此说:这时的声音、这时的光彩像是众星臣们在互相问候,相互参拜。到不如说:这是古城发出的欢声笑语。这正是人们合家团圆的日子里所期盼的美好景象,此时此刻是每家每户的人们都在快乐中等待着除夕夜的降临。
宇文先生家的院子里今天是灯火通明,不仅门道、游廊、院中的灯都打开了,而且前院、中院、后院平时不住人的屋子里的灯全开开了。今天宇文先生的弟弟复礼一家人十来口人三十这天晚上也从他们住隔壁一条胡同过来,一起祭祖过年。宇文先生住的三间北屋里里外外都有人忙活着,擀皮的,拌馅的,包饺子的,还有人出来进去的,非常热闹。
两家的孩子们大大小小凑在一起更是热闹,小一点的孩子拎着纸灯笼在中院里围着鱼缸和木影壁转来转去。志仁、志义这样大一点的孩子也有七八个前院后院地窜来窜去,最后孩子们偷偷地溜进空荡无人的后院。后院这时没有人,由于廊子、北屋和两边厢房屋里的灯都打开了,院子里还算比较亮,这些孩子跑到北屋的廊子里,站在外面从开着的屋门向屋里张望。这北屋中间的堂屋一直是放祖宗龛用的,多少年来这屋里的摆设没有什么变化,今天在供桌前边加了一个摆放香炉和蜡扦的小长桌,屋子里面其他的摆设一直是按照祭祀的形式摆放的。在靠墙的条案和供桌之间的八仙桌子上放着那个房屋形的祖宗龛,北墙正中挂着一幅巨大的画像,一位古稀老者头戴黑色四方平定巾,面色平静,颔下飘逸一缕稀疏的银髯,身着的一件圆领大袖长衫一直遮到脚面上,脚下一双黑色布靴,独自一人地站在发黄的画卷上。从这幅高画挂在北墙正中央的位置很容易看出,此画像一定是宇文家族保存下来最早祖先的画像了。画上笔墨匀称舒展显示出人物性格高雅,淡淡的墨色勾勒出的是明末一介清贫儒生的真实相貌。由于大部分的墨色与时光逝去,老者的容貌显得不大清晰,反而使人感到这位布衣老者就像一位智者隐没于静静地沉思之中,朴素的衣着使他的后人对他产生了更多的敬仰之心。东面隔断墙上挂着一幅宇文先生爷爷和奶奶身着清朝朝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