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部分(第1/4 页)
恋恋不舍,不太愿意离开老队伍。为坚决执行命令,我同调出的干部逐一谈话,对调出的连队进行动员,强调指出:“调出骨干,调出建制分队,去发展部队,扩编部队,是我们这支老红军部队的职责和光荣,是形势发展的需要。我要求调出的干部和分队,要把红军的光荣传统带过去,当好红色种子,将新的队伍带起来,成为坚持当地抗日斗争的骨干力量。”我686团1营教导员王六生,调出后担任了峄县大队(后峄县支队)政治委员,将这支部队发展成为坚持鲁南抗日根据地的主力部队。
同年4月14日,为统一鲁南地区八路军主力部队的领导,115师师部将我686团与冀鲁边第六支队之第7团合编为鲁南支队,下辖686团、第7团,张仁初任支队长,我任支队政委,我们仍分兼686团的团长、政委。
同年4月中旬至5月上旬,日伪军八千余名分路“扫荡”以抱犊崮山区为中心的鲁南抗日根据地。陈光、罗荣桓决定采取内线与外线相结合的方针进行反“扫荡”作战。我同张仁初团长率686团在参与鲁南春季反“扫荡”作战时,奉命转至外线作战,先在费县西北流峪和常庄地区(今属平邑县)击退日伪军八百余名的进攻,接着又在陈家庄、辄沟一带毙伤日伪军四百余名。“扫荡”的日伪军在鲁南抗日军民的打击下被迫撤回据点,反“扫荡”于5月5日结束。
同年10月,115师师部将所属部队整编为六个教导旅。师部鉴于我686团从山西东进后连续作战中减员,部分营、连调出扩编,建制不全,兵力不足,,决定将鲁南支队第7团和蒙山大队编入686团,改称115师教导2旅第6团,张仁初任副旅长兼团长,我仍任团政委。经过这次整编,全团人员、武器大为充实。整编后,我和张仁初团长一起,按照师政委罗桓提出的“建设铁的模范党军”的要求,认真抓部队建设,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
1941年2月,张仁初同志和我率教2旅6团和第4团一起,由鲁南郯城、码头地区向东挺进,同山东纵队第2旅第6团等部相配合,开辟和扩大北起胶济铁路、南抵陇海铁路、东至黄海边的滨海抗日根据地。3月攻克江苏省赣榆县(位于陇海路北,从这时起一度划归山东)的海头、兴庄等日伪据点,攻入青口镇内,毙伤日伪军二百余名,俘伪军八百余名。这一胜利,控制了黄海沿岸的一些地区,扩大了滨海抗日根据地,打通了与华中新四军的海上联系。
1942年,由于日军对抗日根据地频繁的“扫荡”、“蚕食”和“治安强化运动”,加之严重的自然灾害,使敌后抗战进入极度困难时期。在贯彻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关于根据地建设和精兵简政的指示时,我们团领导重视保留骨干,精简机关和勤杂人员,使部队更适应敌后游击战争形势的需要,同时带领部队,利用战斗间隙,开展大生产运动,开荒、种植、养猪、种菜、保证了供应,减轻了人民负担,为渡过难关,积蓄反攻力量,打下了物质基础。
自1943年以后,我调到滨海军区第一军分区担任政委,就和张仁初同志分开了。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我随部队去了东北,而张仁初同志留在了山东。自那以后,我们连见面的机会都没有了。直到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我和张仁初同志才得以在志愿军总部召开的会议上见面,那时,我是三十八军政委,他是二十六军军长。老战友见面分外亲切,但由于会议安排紧张,又没有机会长谈。后来,我调总政工作,张仁初同志担任了济南军区副司令员。我到济南总要去看他,张仁初同志来北京,也总会和我见面。我和张仁初同志是几十年的老战友了,我们见面时总是回忆起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山东渡过的那些最艰苦的岁月。张仁初同志虽然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那作战勇敢,工作负责,团结同志和艰苦朴素的作风,是值得我们永远纪念的。
2、张仁初将军传
张仁初中将,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秀的高级指挥员,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到抗美援朝战争,他身经百战,出生入死,曾负战伤十一次。他参加过我党我军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战役和战斗,为共和国的建立和我军的建设创建了不朽的功勋。他波澜壮阔的战斗生涯,即充满了革命英雄主义的战斗诗篇;又不乏脍炙人口的传奇故事。他忠于人民,忠于党,是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倔强的山里娃。
1909年,进入二十世纪初叶的中国人民饱受帝国主义列强的欺凌和掠夺,遭受着清王朝的剥削和压迫,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病入膏肓的晚清,社会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