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部分(第1/4 页)
染贫牟��档乩锘雇�鹑嗽谒�瓷系固谛┞蚵簟J鞘裁绰蚵粑也磺宄��皇且��芯醯讲皇鞘裁春戏ǖ纳�猓�
三、说说他们弟兄仨的绰号
接着,我就听到了人们给他们哥儿仨起的绰号。
阮小二的绰号是“立地太岁”。“太岁”作为一种具体的生物,是真实存在的,它又称“肉灵芝”,为自然界中非植物、非动物和非菌类的第四种生命形式,是介于原生物与真菌之间的粘细菌,生活于土壤中,生命力极强。它是自然界非常稀有的大型粘细菌复合体,正处于生命演化的一个岔道口上,左拐就会发展到植物界,右拐就会向动物界发展,原地不动就变成了像蘑菇灵芝一样的真菌类。
但民间传说中的“太岁”则是最著名的凶神,向来被人们看作是一种神秘莫测的力量,一种能在冥冥之中支配和影响人们命运的力量,它无影无踪,而又无处不在。古人认为“太岁”之神在地,兴建土木要避开其方位;否则就不吉利。“太岁头上动土”这句俗语,几乎无人不晓,意思是说,太岁是不能触犯的,否则就要遭受灾难。后来就成为对那些容貌凶悍、惹不起的“茬儿”或冒犯不得的人的特称。
阮小五的绰号是“短命二郎”。“二郎”即二郎神杨戬,是道教传说中的天上凶神,三眼华光,武艺高强,善于变化,人莫敢惹,谁要是遇上了他,谁就得短命。
阮小七的绰号是“活阎罗”。“阎罗”是佛教中的鬼王,主宰地狱,统管阴司,神鬼皆怕,后来成就为极凶恶的人的喻称。
大家只看他仨的绰号,就知道他们在当地是个什么样的人了。但我一个老婆子确实感到无能为力,就盼望着他们能结交一个品行好些的人,劝说劝说他们。
后来,大约是两年多以前吧,阮小二他们带回一个秀才摸样的人来,长得眉清目秀,面白须长;衣冠整齐,文质彬彬。他叫吴用,表字学究,道号加亮先生,人称智多星。吴用比他们哥儿仨年长,又知书达理,给我留下了很不错的印象。在谈起对孩子的家庭教育问题时,吴用侃侃而谈,给我讲了三个模范母亲教育儿子成才的故事:
四、“孟母三迁”的故事
第一个是一代鸿儒孟轲的母亲。孟子3岁丧父,由母亲仉氏教养长大###。孟母不只是关注儿子的起居冷暖,还不厌其烦地以“言传”和“身教”来培养完善儿子的人格。最初,孟家住在一个贫民区,周围的居民文化素质和礼仪修养都不很高。孟母看到孟轲经常跟邻居家的小孩儿打架,觉得这里的环境不好,就把家搬到了郊外。新家的附近是一片墓地,经常可以看到穿着孝服的送葬队伍,哭哭啼啼地抬着棺材来到坟地,大家用锄头挖出墓穴,把棺材埋葬。小孟轲觉得挺好玩,就模仿着乐队的样子吹唢呐,学着孝子的样子痛哭流涕。
孟母发现儿子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就第二次把家迁到了交易市场附近。这里每天都有集市贸易,各行各业汇聚。孟轲看到邻居杀猪,就用泥巴捏成小猪,模仿邻居的样子用竹片把“猪”杀掉,沿街叫卖;还有个邻居是铁匠,家里整天燃着大炉子,叮叮当当打铁。孟轲就也在院子里,模仿着铁匠师傅的动作打铁玩!
孟母一想,这里环境还是不好,她第三次把家搬到了到学校旁边。那里是读书人来往聚集的地方,可以感受到莘莘学子们高雅的气质、优雅的举止和礼仪规范。孟轲就和一群孩子们在大树底下,演练学校中的各种礼仪。这就是孟母“三迁择邻”的美谈。
孟子在幼年时期,比较贪玩,经常逃学。孟母知道后问孟子说:你学到什么程度了?孟子答道:尚未博学。孟母听后非常生气,拿起刀来,当着孟子的面把织布机上的纬线割断说:你现在辍学,就像我割断织布机上的线。布是一丝一线织起来的,割断了线,布就无法织成。君子求学是为了成就功名,博学多问才能增加智慧。你经常逃学怎么能成为有用之材呢?孟母用“断织”来警喻“辍学”,指出做事必须要有恒心,一旦认准目标,就不要为外界所干扰;半途而废,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孟子从此旦夕勤学,终于成为历史上的儒学大师。
五、陶母教子的故事
第二个故事是东晋名将陶侃的母亲湛氏。她16岁那年,嫁给吴国扬武将军陶丹为妾。生下陶侃没几年,丈夫就病逝了,从此家道中落,孤苦无依。湛氏只好以纺织为生,供陶侃读书。可是,小陶侃生性贪玩,读书不用心。有一个雨天,陶侃没上学,蹲在地上看母亲织布。湛氏停下织布,让小陶侃背诵课文。当背到“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时,湛氏告诉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