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1/4 页)
一定要让步。
张小劲(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看来,国内政治学者比较悲观,而国际政治学者有些乐观。国内面临的问题的确很多,几乎每个领域、环节都有矛盾。
任剑涛(中山大学教授):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都习惯抢占道德制高点,通过软性逻辑来谈刚性的政治。政治文明就是限权文明,限权不是道德,是政治。对公民社会和市场经济寄予厚望,都是非政治思维。市场规范、社会规范,权力自然就规范,这是30年来非政治幻想的两部曲,而且是主旋律。英国不是先有公民社会的兴起,尤其是成熟状态的公民社会的兴起。权力与权力间的不均衡是以权制权最重要的动力,而不是道德呼吁、社会呼吁和市场要求。
(本文由苏永通整理,《南方周末》发表)
?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一章 中国的地缘困境和地缘战略(1)
人有人缘,国有地缘。一个国家的地缘格局是“先天遗传”和“后天制衡”双重因素促成的。事实上,一个国家不可能择邻而居,当“家有恶邻”的时候,当“外敌剑指”的时候,地缘战略显得尤为重要。
“地缘政治”发端于瑞典地理学家克节伦,他根据国家所处的地理格局与国际关系,分析和预测地区之间的犄角和制衡战略,以及由此产生的国家之间的政治行为。
在地缘政治中,马汉提出了海权论,他认为谁能控制海洋,谁就能成为世界强国。麦金德则提出陆权论,他认为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是最重要的战略地区。塞维尔斯基的空权论,强调空军在地缘战略中的重要作用,因为飞机的出现完全改变了现代战争形态,平面战争转化为立体战争。
从制海权到制陆权,从制空权到未来的太空权争夺,地缘战略空间已经被无限放大。当战争形态从地面和海洋,转向天空和太空,头等强国的地缘边际已不再是本国疆域,而要着眼于海、陆、空、天的全面控制。
在21世纪初期的远东,中国这条东方巨龙的复苏成为地球村里最引人注目的历史性事件。中国如何把握历史性的机会,实现国家振兴和复兴的目标,取决于内部自身的制度建设,也取决于今天中国对世界形势与中国和世界关系的评估,当然也取决于中国对世界文明进程战略意义上的判断,以及中国自身在国际体系中的定位。最关键的是经过精密的战略定位和判断后,中国应该如何合理利用自身的实力逐步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从而完成民族复兴和崛起大业。
一、谁统治“世界中心岛”,谁将支配全球
欧亚大陆:最大的“世界岛”
英国著名地理学家、英国牛津大学地理系教授麦金德(Halford John Mackinder)于1904年在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宣读了他的《历史的地理枢纽》一文,提出了地缘政治学领域的全新课题。麦金德从世界整体的角度来看待世界地理构成和世界历史进程,认为世界是由几个大岛构成的,其中欧亚大陆和非洲大陆是最大的“世界岛”,美洲大陆是另外一个岛屿,澳洲则是较小的一个岛屿。由于欧亚大陆是世界上主要政治、经济力量的集中地,也是人口众多、面积庞大的连贯性区域,又是世界性文化、宗教和价值观念的诞生地,因此欧亚大陆成为世界发展的地理枢纽地带。
麦金德非常敏锐地观察到在亚欧大陆的中部,主要是在俄罗斯境内叶尼塞河以西的区域,包括西西伯利亚平原、蒙古高原、中国黄河以西的区域、中亚草原、乌拉尔山脉以西的俄罗斯草原,在这片疆域广大的区域里水草肥美,适宜于放牧生活,气候上则是冬季寒冷、夏季炎热的大陆性气候。同时,这片欧亚大陆的中心地带地理位置非常特殊和封闭,其南边是蒙古高原、帕米尔高原、青藏高原,西南部是伊朗高原和中东高原,西边毗邻的地区是欧洲山地,北边则是寒冷的冻港北冰洋,也无法航行出海,因此也不存在敌人从海上迂回进攻包抄的问题。独特的地理环境、广阔肥美的草原和丰富的资源使得这块地理区域在麦金德眼里成为世界枢纽区域——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
麦氏将人类历史分为前哥伦布时期和后哥伦布时期,哥伦布地理大发现之前,漫长的人类历史发展的中轴线就是在欧亚大陆心脏地带的游牧民族与欧亚大陆边缘地区民族的争夺战。人类历史上的匈奴人、马扎尔人、阿尔瓦人、突厥人、蒙古人居住在这一世界心脏地带,他们往东可以与中国争锋,南下可以进入伊朗、中亚和南亚次大陆,向西则可以进入富饶的中欧和西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