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部分(第1/4 页)
蒋介石的这套战场视察制度,是在孟良崮惨败、张灵甫被击毙之后建立起来的。蒋介石对下级重重的监视制度,你替他卖命,他却不一定相信你。尤其是在冯治安部在徐州以北起义后,他对刘汝明更不放心,而所有的杂牌部队的将领,因为蒋介石对冯治安,十天之内换了两副面孔,也无不心寒。
刘峙、杜聿明带着撤退计划回到徐州后,他那个计划,连作战厅长事先也不知道,但在他离开南京的当天,这个所谓“军事机密”便已泄漏出去了。杜聿明刚回到徐州,在徐州的政治、经济及党务机关的负责人,都前来要求让他们先行撤退。这说明,南京会议的决定已有人通知他们了。一时之间,徐州机场弄得拥挤不堪。
晚上,杜聿明召集邱清泉、李弥、孙元良开会部署,决定立即按照蒋介石的意图采取行动,指挥徐州部队撤退。30日晚开始撤离徐州,在此之前发动全面攻击迷惑解放军,撤退路线为西出徐州,经萧县向西南,第一步到达永城,第二步到达蒙城、涡阳、阜阳间地区,以淮河为依托,再向解放军进攻,撤退采取所谓“滚筒式战术”,逐次掩护退却。
67.双堆集:瓮中之鳖
顾祝同乘飞机到双堆集上空通知黄维就地固守。黄维按此命令后于“日起调整部署,转人固守,在以双堆集为中心的村落里修筑地堡群并以汽车等物构成环形阵地。
一场奇特的战斗开始了。围绕着黄维兵团的阵地,解放军展开工程浩大的土工作业。指战员们冒着炮火,不分昼夜地抢挖交通壕、堑壕、掩体,在没这没挡的平地上,相隔数步就有一名解放军战士,他们先是匍匐在地上挖掩体,随后逐渐挖深,由卧姿变为跪姿,又由跪姿变为立姿,最后掩体和掩体连接成交通壕和堑壕。这些交通壕和堑壕像蛛网一样,密密麻麻地连接着,伸向黄维兵团据守的各村落仅五六十米的地方,有的甚至挖到了村落据点的鹿岩之内。
往日威风凛凛的黄维兵团,此时一点儿威风也没有了,10多万人拥挤于狭小地区内,粮弹俱缺,每当飞机空投补给时,各军便相互抢夺,甚至相互开枪威吓,。蒋介石告诉黄维,要固守下去,死守就是守死。黄维则望天兴叹。蒋介石制定的两军对进打通津浦路徐蚌段的计划已成泡影。徐州方面,邱清泉、孙元良兵团进攻数日进展甚缓,孙元良兵团遭解放军反击,反而向后收缩;固镇方面,李延年兵团因惧怕被解放军歼灭,退缩到蚌埠;黄维兵团成了瓮中之鳖。
继黄百韬之后,黄维成了国民党军将领在淮海战场上的第二个悲剧人物。黄维作为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以战死沙场为荣誉,然而,他的悲哀就在于他没有一个好统帅,在于他为之效力的政权是一个注定要失败的政权。而解放军方面,毛泽东和他的将领们却能够协调、融洽地研究决策,将帅协谋,上下同心,形成一股充满生机、自信、极富朝气的力量。
对于敌军实施南北对进这一着,我淮海战役总前委早就有所预料,有所准备,得知敌人的行动意图后,总前委首先立即命华东野战军分成南北两个阻击兵团分别等在徐州南面的蚌埠北面,随时准备阻击敌军增援部队的进攻。
在徐州出动之敌,以国民党军的王牌军之一的第2 兵团第5 军正面开道,以第16兵团在两侧配合,向徐州以南三堡至水口一带解放军阵地发动进攻。
在徐州南面有一个叫芦村的村庄,是徐州通向符离集的必经之地。敌军要进军符离集和宿县,就必须夺取这个村庄。
为了夺得这个村庄,敌第5 军一个团先后发动了10多次集团冲锋,都被解放军打了回去。在徐州以南,敌军连续攻击了四天,邱清泉、孙元良使上吃奶的力气,也只向前推进了10多公里,此后便再也无法前进半步了。
邱、孙两兵团再陷困境,津浦路无法打通,黄维兵团无法解救出来,徐州更加孤立,蒋介石十分恼火。
就在蒋介石一筹莫展的时候,在武汉省亲的第12兵团副司令长官胡琏闻听第12兵团被围后,急急忙忙赶到南京谒见蒋介石。
蒋介石对胡坡的到来颇感欣慰,向胡琏介绍了第12兵团在双堆集的处境,问道:“怕玉,你有何对策?”
胡班笔直地站在蒋介石面前,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校长这次徐蚌会战,共匪倾其全力,规模空前,是我们戡乱战争的主力大决战。这一仗打胜了,我们可凭江淮之险,拱卫南京,稳定局势,再图反攻。因此,学生建议放弃徐州,固守江。淮,集中全力打胜这一仗。要打胜这一仗,第12兵团是关键。12兵团必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