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1/4 页)
,被认为是〃虽则不无道理,然亦名家之言矣,略胜古人,非正道之学〃。这三部书正是导致〃石学七书〃又被称为〃杂学〃的主要原因。
▲虹▲桥▲书▲吧▲BOOK。
第39节:第二章 终南捷径(17)
但不管怎么样,朝廷在六月下旬明诏天下,以后公文、考试必须采用〃标点符号〃,允许使用〃大食数字〃记数,都是对石越某些倡议的认可。而紧接着对石越的第三次征诏,也不能说完全与〃石学七书〃的刊行无关。
石越却依然毫无新意的用一个老理由拒绝了这又一次征诏,完全不理会诏书中皇帝对他这个已经用了两次的理由进行了委婉的批评。
〃这个石越真的不想做官?〃年轻的皇帝未免觉得有点奇怪,才二十多岁就不想做官,实在少见,不过朝廷也极少征诏过二十多岁的〃茂材〃。
〃陛下,臣不敢妄说,只是石越断非无意功名之人,否则不会在半年之内,刊发著作十本。〃王安石其实很理解石越,想做隐士的话你出什么书呀?
〃那为何又不愿接诏?〃赵顼更加奇怪了。
〃依臣妄自揣测,或者是对茂材制科不以为然。〃王安石不负责任的说道。
〃何以见得?〃赵顼有点不快了,茂材制科都不来应试,你石越又不是身有功名的人,难道想要我直接给你官职?
〃这个臣也只是揣测。〃
石越三拒朝廷制科的征诏,半年内十部书的刊行于世,终于让他名噪天下。
石越对于自己成为大宋的名人显得宠辱不惊。
〃石学七书〃出版之后,他的日子就渐渐悠闲。唐棣等人陆续放了外任,一个个到地方上任去了,他除了和桑充国谈谈学问,问一问印书坊的情况;便是与苏轼、王安礼、曾布等人把酒言欢,纵论古今;又或者在家里陪着桑梓儿品评诗词丹青……总之熙宁三年的七月,除了天气热一点之外,实在是石越过得最惬意的一段时光。
桑俞楚也非常高兴,因为家里出了进士,又住着一个石越,他如今的身份地位早已不同往日……有几个商人家中接钦使都接过三次?虽然他讲究喜怒不形于色,但是心中却也不免暗暗得意。不久他又接到唐甘南来信,说他在杭州一切顺利,那边的地方官也知道他唐家出了一个进士,唐棣和石越关系非常一般,石越又是皇帝屡诏不起的人,若有一天大用,那肯定是显宦,因此谁也不愿意这时候得罪唐家……加上唐甘南颇知上下打点之道,隔三岔五各个官员都有礼物送到,自然更是对一切大开方便之门。唐甘南又在信中询问桑氏印书馆的情形,问他是否有意在杭州开设分店……不过这事还是要先听听石越的意见,无形中众人都开始唯石越马首是瞻了。
把唐甘南的信给石越看了之后,桑俞楚问道:〃贤侄之意如何?〃
石越略一思忖,说道:〃江南读书风气日炽,印书坊也特别多,竞争定然激烈,这事还是给二叔自己处置吧。只需告诉二叔,若要印书,就可不拘一格,经史子集到佛道典藏,诗词曲艺到评话杂谈,只需有人买,便可以印。另外,我听说江南杭州颇多能工巧匠,二叔可以试试彩色套印,若能成功,定然受欢迎。〃说着又介绍了什么是彩色套印。
桑俞楚连忙点头称是:〃这是好主意。〃
石越又笑道:〃我们这边用的流水生产方式,也可以和二叔说说,便是做棉纺,未必不可以用这些方法。做生意,自然是成本越低越好的。〃
〃那是自然。〃这一点桑俞楚深有同感。
说完这些,石越沉吟了一会,抬头注视桑俞楚,说道:〃小侄也有一事正想和伯父商议。〃
桑俞楚见到石越如此郑重的样子,便知道一定是有什么大事,他习惯性的摸了摸短须,微笑道:〃贤侄请说……〃
〃我想创办一个书院讲学,这事还须伯父周全。〃石越语调虽然温和,态度却是异常的坚定。
桑俞楚不由一怔:不去当官却想去教书,而且要办书院,这个石越的想法倒真是奇怪。他想了一会,才说道:〃各地办书院,或有地方官支持,或有士绅合力资助,才能够维持一所书院日常的开销。士子们大抵并不富裕,多是平时耕种,闲时念书,半耕半读,方能勉强生活。以贤侄今日的声誉,创办一所书院倒并不困难……〃
石越起先并没有想到这许多,他也在心里计议了一会,说道:〃官府的支持且不去说它,开封府虽然会支持,但先不必计算在内。如今之计,先选一处好地方,置办学舍。附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