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部分(第1/4 页)
傺�吹纾骸暗腥讼衷谝严嗟逼@停��形词�制@汀�
敌粮已相当困难,尚未极端困难。”
“目前敌之方针是不顾疲劳粮缺,将我军主力赶到黄河以东,然后封锁绥德,米脂,分兵‘清剿'”。
“我之方针是继续过去办法,同敌在现地区再周旋一时期,目的在使敌达到十分疲劳和十分缺粮之程度,然后寻机歼击之。”
“这种办法叫蘑菇战术,即将敌磨得精疲力竭,然后消灭之。”
换言之,这种战术是“忍耐等候,不骄不躁”以寻“歼敌机会”。
他还十分强调指出:“此种办法是最后战胜敌人必经之路。”
西北战场的一连串胜利,意义重大。
4月17日,毛泽东在修改新华社社论稿《战局的转折点—评蒋军一三五旅被歼》时,加写了两段话:“可以预计,四月开始的两三个月内,蒋军将由攻势转变为守势,人民解放军将由守势转变为攻势。”
“历史事变的发展表现得如此出人意外,蒋介石占领延安将标志着蒋介石的灭亡,人民解放军的放弃延安将标志着中国人民的胜利。”
社论坚定地认为,西北战局的转折点,同时就是全国战局的转折点。
任弼时担任昆仑支队的司令,不仅要同毛泽东,周恩来一起研究部署我军的战略行动,而且要直接负责党中央机关的居住,物资供应,安全警戒,敌情侦察等工作。
为了不让毛泽东,周恩来在一些具体的问题上分心,他总是尽量把一切事情考虑安排周到一些。
每到一地,他都要到群众中间去了解情况,教育干部战士,帮助群众搞好生产,进行坚壁清野。
如果遇上紧急情况,迅速布置好警戒阻击部队,催促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同志转移,并随时做好干部战士的思想工作。
二.
那天傍晚,狂风大作,阴云密布,电闪雷鸣,暴雨如注,毛泽东一行当晚在距神泉堡不远的曹庄宿营。
这是中央机关进入佳县后的第一个住地。
他和周恩来,任弼时研究第二天的行军路线时,警卫员在窑门外听见毛泽东生气地说:我决不过黄河。
要过你们过,给我留一个排就行了。
这是毛泽东转战陕北以来第三次明确表达不过黄河。第一次在枣林沟,当时青化砭战役刚刚结束,彭德怀风尘仆仆地来见毛泽东,劝毛泽东赶快过黄河。
毛泽东摆摆手说:“我是不走的,我一走,胡宗南就抽出手压到别的战场上了。
我不走,牵着他在陕北转,把他拖死。”
第二次在小河,太岳军区司令员陈赓也前来参加会议,一见毛泽东就说:主席啊,我们都在为你担心呢,旅长们都要求来保护你。
毛泽东摆摆手说:“我才不要他们来呢。
告诉旅长们吧,我在这里牵住胡宗南,叫他们放心大胆地打。”
主席的第三次表态决定了部队向佳县以北转移,也向着更危险的地带挺进。
解放军连续取得青化砭,羊马河和蟠龙“三战三捷”的战果,军民斗志昂扬。
不久前还因占了几座空城而自鸣得意的胡宗南,这时却损兵折将两万多,被毛泽东牵着鼻子走,到处扑空,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
敌军既疲劳又缺粮,仍疲于奔命。
而我军却已转移至安塞附近休整去了。
昆仑支队在离延安几十里路的小河村住了下来,这个小山村叫王家湾真是名副其实:住的老乡不但王姓居多,而且村里湾子也特别多。
由于河水长期的冲刷,水土严重流失,不是山挡水,就是水绕山,形成了许多沟沟岔岔,湾湾道道。
由于村子小,司令部和机关人员住得十分拥挤,简陋。领导同志就住在一户农民让出来的两孔半窑洞里。
这窑洞都有些年头了,烟熏火燎,又黑又破。
左边住着毛泽东和江青。
右边住着任弼时,这个窑洞临窗有个土炕,前半截睡人,后半截堆放着农户的粮食与耧犁等生产工具,因而只能算半间。
任弼时睡觉鼾声如雷,所以这个半间只住他一人。中间的一间稍微大一点,住着周恩来和陆定一,后来,胡乔木搞土改回来,也挤在这个炕上。
这孔窑洞除了一个土炕外,还有一个腌咸菜的大缸,上面盖着薄薄的一块青石板,就成了办公桌,周恩来经常在这上面批阅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