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部分(第1/4 页)
驳乜吹揭恍└叨雀涸鸬墓せ崃煨洌�绺痔�と斯せ岬墓�薜隆だ�共└瘢��匆丫�硎驹敢饨邮芤源宋��〉墓ぷ侍逑怠�
更棘手的问题是:如何在工资和利润之间分配由效率提高带来的好处?毕竟在通常情况下,生产效率的提高只应归功于管理者的努力,所以利润理当成为主要的一方。同时,公司的管理者和所有人不仅为公司劳心劳力,而且承担了资本风险,他们的付出也应该得到回报。因此,资方至少应该得到由公司效率高出行业平均效率所产生的超额利润。但是,他们应得的其实远不止这些。不过,现代工业的利润比起工资总额来简直微不足道,所以工人们对此漠不关心,在他们看来,净利润只是一种宣传手段。
生产效率的客观依据是与“集体谈判”相抵触的。但是,“集体谈判”显然未能实现其拥护者的预期目标——工业和平。集体谈判,即两个实力相当的群体之间的谈判,当然比一边倒的*来得公平。所以说,虽然实力优势基本上已经从资方转移到了劳方,现有的法律优于从前,但是,除非势均力敌的双方在原则上达成一致,否则他们的谈判不但实现不了和平与协调反而难免遭受挫折,陷入僵局,导致相互攻击与怨恨——现实正是如此。相形之下,战时政策的成功真是不可思议。战时劳动委员会只是一个临时机构,而把“小钢铁公式”(Little Steel Formula)作为决定工资的依据也未免太荒谬、太武断了。但是,就因为“小钢铁公式”为工资决策提供了一个客观依据,使得战时的劳资政策大获成功。
年薪
与确立基于生产效率的工资依据同样重要的,也更容易做到的,是消除劳资双方对“工资概念”的分歧。
在管理者看来,工资是他们为每一单位的产品付给工人的报酬,它必然是单位成本的组成部分。因为工厂出售的、消费者购买的都是一件件的产品;工厂出售的不是“产量”,而是一盒盒的火柴、一张张的床垫或一辆辆的汽车;所以,对管理者来说,工资——唯一重要的工资——就是计时工资或计件工资。
但是,在工人看来,工资是他们在一周结束时,或是一年之中得到的货币总值。工资是工人家庭收入的来源,用于支付实物、房租、服装和教育等开支,所有这些开支都是永久性支出。工人关心的不是工资比率——每工作一个小时或生产一件产品可以赚多少钱——而是工资收入。由此可见,劳资双方谈论的工资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大量劳资纠纷的焦点看似是计时或计件工资比率,实则为工资收入。
如果说现今的工人——几乎没有例外——无法理解工资和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那么同样,管理者总体上也没有理解工资是家庭的收入来源。管理者没有意识到,对工人而言,工资收入远比工资比率重要得多,只有当工人的工资收入得到保障后,他们才愿意切实解决基于生产效率的工资比率的问题。
第3章 作为社会性组织的公司(28)
无论在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社会,管理者都坚信工资率是单位成本的一个组成部分。事实上,我们不用放弃这一原则,也可能比较顺利地解决上述矛盾。马上找到解决方法可能是今天的美国企业管理者的最大兴趣所在,否则,过不了几年,政府就会不顾工业生产的需要,在企业中强制推行年薪制度。
一个成功的工资保障计划不应该,也不可能把所有的工人都包括在内。但是,如果把保障的范围缩小为资历较深的员工——他们通常有家有室,年纪较长,迫切希望预先知道收入的数目——工人们将皆大欢喜。除了极少数公司以外,连续服务时间超过4~5年的工人一般都不会超过企业在经济萧条时期愿意雇用的人数。此外,公司不必,也不可能为工人提供一年52周的有工资保障的工作。如果工人知道在他们遭受天灾人祸时,仍然可以得到2/3的年薪,他们就能有所准备。假设有2/3的工人受到必要的保障——比较宽松的假设——那么为工人提供2/3的工资保障,需要的资金还不到正常劳动成本的一半。即使在1932年的大萧条时期,大多数行业的保障比例也都超过了这一数字。
工资保障计划给拥有多家工厂的公司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它们在经济萧条时期为了维持效率,降低成本,通常会关闭一家或几家工厂,由剩余的工厂集中进行生产。另外,在计算工厂超出保障范围以外的工资,以及调整季节性波动时,也有不少麻烦。在经济严重萧条时期,一些企业将无力维持这一计划。因此,每一个工资保障计划都必须加入免责条款,规定